第128章日後居然還想要越線,你腦子呢?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細細回顧了一番漢初的幾位皇帝,不得不再度歎息一聲。
漢家天子在政治方麵極具才能,漢朝的幾位君王,無一不是政治嗅覺極其敏銳,一舉一動都把握著關鍵,極具政治色彩。
他們冰冷的呼吸,理智的審視大局,根據種種情報,再做出一係列的行為和決定,不摻雜絲毫的感情,實在是太過理性了一些。
當然,趙匡胤並不是覺得漢家天子們冷酷無情,沒有感性的一麵。
他們當然也有偏愛和厭惡,也有縱容和警惕。
可當落實在政治需求方麵的時候,他們發現有些人無法滿足時,無論原先對這個人有多麼的偏愛或者厭惡,全都會統統停止。
哪怕是自己成了皇帝,他也不能保證自己絕對不會被情感因素左右,能夠做到像漢家天子那般,如此的理智。
再看看大宋之後的皇帝,恐怕一個比一個意氣用事。
可為什麼人家漢初的皇帝就能個個都是頂尖,自己就那麼拉誇?
不理解啊!
【薄昭死後,劉恒讓其子繼承軹候之位,隨後薄家的軹候職位幾經輾轉,於武帝建元二年因罪免除,至此,薄家的外戚之路徹底結束。】
【當然,薄家並不是唯一一個看不清朝廷局勢,揣摩不懂皇帝心意的家族,薄昭也不是第一個或者最後一個做出許多有失分寸的舉動,越過了皇帝心中的線,結果被乾掉的舅舅。】
——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恒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就連神跡也並沒有過多指責他,而是極為客觀的陳述了利害。
自己是有著種種緣由才痛下殺手的,不曾違背過自己仁慈的名義。
按照神跡所說,恐怕他大漢往後與外戚的鬥爭恐怕會更加激烈。
但劉恒依舊不以為意,太子劉啟也同樣沒有將其放在心上,父子二人隻關乎大漢的未來發展,外戚問題?
皇帝是不可能沒有外戚的!
最起碼大漢的朝廷上是這樣,這也是所有人的觀點。
就算有一些副作用,但它的作用也遠遠不可替代。
——
唐朝,貞觀年間。
長孫無忌樂嗬嗬的看著漢朝的故事,薄昭被乾掉了,那得怪他自己乾不了大事,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皇帝的關係也不夠深厚。
可偏偏犯了大錯,這能怨得了誰?
長孫無忌心中莫名有一股自豪,他的陛下就不會這樣對他。
不對,甚至他根本不會像薄昭那樣做出自尋死路的事情。
再說下一任皇帝,無論是太子還是神跡中的稚奴,那都是皇後的兒子,都是自己的親外甥,關係怎能不好?
李世民同樣自信滿滿,自己和舅舅關係就很好,大唐的親情關係可是極其看重的,又怎會對親人痛下殺手?
【遠的不說,單看漢朝的東漢時期,在激烈的政治環境下,被皇帝、宦官勢力、又或者功臣集團等等錯綜複雜的勢力乾掉的舅舅們就不在少數。】
【有的是因為其自身與皇帝的權利有著本質上的衝突,也有的是自己分不清形勢,自找死路。】
【被乾掉的舅舅裡,唐朝有長孫無忌,清朝有隆科多。當然,還是東漢最多,可之所以有那麼多,其根本原因還是由於東漢有著大量的年幼天子繼位,需要外戚幫忙。】
【外戚一幫忙,權力就發生了交錯複雜,不斷轉接權利時,矛盾也會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