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也是葉洛非常看重的一個行業。
原因無他。
當你做成一個財團規模時,不可能沒有自己所屬的金融機構做支柱。
韓國的財閥模式參考的便是美國體係——綜合商社+銀行,一手抓商業,一手抓金融,錢兩邊倒來倒去,不流入其他人的口袋裡。
國內的銀行沒什麼好說。
現在辦銀行還行,但一打仗就是天坑,打完後國家統一整編,你就變得一無所有,等再出現大型商業銀行時,不說時間點,裡麵一坨的紅二代、紅三代,你根本沒機會擠進去。
葉氏合資銀行是葉洛在民國的暫時根據地,但畢竟是和範爾迪夫婦合資,而且戰後也一定會完蛋。
所以他需要一個能長久支撐自己的銀行。
美國的銀行業倒閉浪潮給了他絕佳的機會。
現在的銀行怕擠兌風波,怕客戶還不上貸款,怕業務無法流轉,有太多害怕的東西。
葉洛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收購了諸多中小銀行,此時白宮也不會阻止他的這種行為——
誰讓他幫著解決了這些金融業的問題呢?
葉洛的做法簡單粗暴。
跑過去直接找銀行董事長,挑明價格,你不賣就是破產,我再收破爛收過來,你賣我,我就壓價,但給你一條活路。
拿下銀行後,他就把內部瘋狂整頓,賬務清完,合並在一起,以最熟悉的紐約為根據地,慢慢整合出一個規模頗大的中型銀行。
為了名字更本土化和好記,葉洛沒猶豫,就以自己名字的英文諧音來命名——yellobank。
不過這個詞語,容易引起歧義。
起因是1894年,英國創刊了一家雜誌,名字就叫《黃雜誌》,一批有世紀末文藝傾向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畫家等,圍繞該雜誌形成一個被稱為“頹廢派”的文藝集團。
他們的作品帶有一點色情意味。
次年4月3日,當時極負盛名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因同性戀的罪名遭到逮捕。
逮捕他時的一個小插曲,使得《雜誌》名聲大受損害。
當時王爾德在被捕時脅下夾了一本黃色雜誌,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雜誌和王爾德同樣是“見不得人”的。
第二天就有人到《黃雜誌》的出版商門前示威,用石頭將櫥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實王爾德被捕那天,脅下夾的書是法國作家比爾·路易的小說《愛神》,碰巧這本小說和當時法國的許多廉價小說一樣,也是黃封麵。
這種小說當時被稱為“yelloback”,就是那種帶有色情意味的書籍。
《黃雜誌》也好,“yelloback”也罷,都使得“黃色”與性、色情、惡俗等等概念發生了聯係。
利弗莫爾等人自然是不建議葉洛取這種名字,但葉洛卻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敲定了這個名稱。
身為一家由諸多倒閉破產中小型銀行重建而成,華人當老板的新銀行,話題度本身就高,加上這個名字,能讓葉洛省掉一大筆宣傳費。
這不是二十一世紀,人們的聯想能力還沒如此出眾。
葉洛隻需要他們看到銀行名字,就好奇的走進來看看,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