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遂二妹和手牽一串“螞蚱”的武警同誌走遠了,一凡才回過神,掃視了洞穴內的狀況。這裡基本上已經到了洞穴的儘頭,唯一突出的就是那個高出地麵半米左右的石台。說是石台,更像是一塊突出的石頭,古樸而陳舊。
除了亂頭枯草,石壁蒼蒼,並沒其他的東西。沒有綠樹,沒有水潭,更沒有陽光。一凡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石壁並不是一個整體,有明顯的縫隙,縫隙處有水珠不斷滲出來,但到了石台處卻無影無蹤。仿佛石台就是一塊海綿,永遠處於未飽和狀態。平台上麵有一把石劍,更確切地說是像一把石劍,說白了就是一塊長條狀的石柱?細微處有劍的輪廓。
一凡走過去,剛要接近石台,靈兒卻像一支離弦的箭一般地躥到平台上。用兩隻小手拍了拍那把石劍。看沒什麼反應,口中發出“呀呀”聲,過了片刻,石劍好像活過來一樣,居然動了一下,一凡揉了一下自己的眼睛,靈兒也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右眼中的紅暈更明顯了。“呀呀”“呀呀”,靈兒很有規律地鳴叫著,仿佛在撒嬌,更像是遇到了心愛的夥伴不停地打著招呼。石劍又抖動了一下,這一次一凡看得真真確確。
隨後,石劍居然像一個睡醒的人一樣,站立起來,一凡大驚,這?這不是親眼所見,鬼都不會信吧?
不過好景不長,石劍又像是久醉未醒的酒仙兒似的,又“呯”地一聲跌倒在石台上,石台就是它的床鋪。
不過,卻因無意識,在光板床上碰得頭破血流,是的,就是破了,一塊塊的石片,如風化一般,碎在石台上。形銷骨立,原形畢露。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軒轅劍卻無從得知,因為廣為流傳的上古十大名劍,隻有一把在博物館陳列著,被世人所瞻仰。那把劍即為純鈞劍。這把劍最終在1965年12月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被發掘,當時被壓彎的寶劍離開被壓物體瞬間反彈直立。這就是舉世無雙的純鈞劍,現在又稱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乃鎮館之寶,鎮國之寶!列入不得出國巡展的文物之列。
當今世人不僅佩服古人卓絕的鑄劍技術,也同時欽佩把把名劍的故事傳說。古人愛劍,君子配劍,君王劍,君子劍,劍寓意著一個人的品性和身份。這些名劍在告訴著我們古人高潔的品性和不屈的品質,同時還包含著家,國,人,情等多重情感。
一凡走過去,鄭重地握住這把破殼而出的劍,心潮無端地澎湃起伏著。
既然相遇,即為有緣。無主之物,有緣者得之,是為緣來。無緣之人無緣相見,無緣之物不入法眼。
當一凡手握此劍之時,靈兒又乖巧地跳到了他的肩膀上,閉目養神了。
此劍劍身一麵刻日月星辰,一麵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麵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麵書四海一統之策。倒是與傳說中的軒轅劍相吻合。因“軒轅”,所以一凡自當此劍為軒轅劍。
“軒轅劍”之名,首出《古今圖書集成》收明?李承勳著《名劍記》載
《廣黃帝東行紀》曰「軒轅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
然遍尋古籍,並無《廣黃帝東行記》一書,惟《廣黃帝本行紀》,是題錯抑或抄錄出誤已不可知,其中有載
軒轅劍其後有臣左徹,削木為黃帝像,率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幾杖立廟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於是有喬山之塚。在上郡周陽縣有橋山,又膚施縣有黃帝祠,坊州橋山有黃帝塚。黃帝曾遊處,皆有祠焉。五百年後,喬山墓崩空室,唯劍與赤舄在,一旦亦失去。《荊山經》、《龍首記》俱載。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亦雲或曰「黃帝審仙者,橋山之塚,又何為乎?」抱樸子答曰「按《荊山經》及《龍首記》,皆雲黃帝服神丹之後,龍來迎之,群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幾杖,立廟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列仙傳雲『黃帝自擇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還,葬於橋山,山陵忽崩,墓空無屍,但劍舄在焉。』
可見史上黃帝確有一劍,然劍名不載。是否傳說中之“軒轅劍”,更是無從得知,或李承勳為表此劍黃帝所有,故有此名,個中詳細,留待後人考究。
而《拾遺記》記載,“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傳說昔日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猶未及泉,惟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勁利,土亦剛而精。所以部分文學作品中,把黃帝佩劍名為昆吾劍的亦有之。
軒轅即黃帝,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為軒轅氏,軒轅二字,即天黿,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龜龜、龍、鳳、麟為中國古代四大靈物。在古代,軒轅和天黿讀音是一樣的,黿,就是水族動物。黃帝以天黿作圖騰,說明他的圖騰是龍蛇之類的水族動物見《中國古代史講座》上,第128129頁,求實出版社1987版。這一論說,從遠古社會的圖騰上尋出軒轅的含意。科學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為什麼是所謂的"龍的傳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雖然至今仍有冥頑不化之輩,比照西方的考古學否認"黃帝"的存在但是,黃帝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石而存在是誰也抹殺不了的。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中,黃帝是第一個在正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偉人。西漢司馬遷在其著作的《史記?五帝本紀》中,把黃帝作為開篇之作。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悠久曆史也由此開端。
黃帝平定蚩尤的故事,是中國上古社會第一場驚天動地、鬼神助陣的戰爭。這場戰事與人類最初的使用石製、木製等原始武器的混戰不同,已經開始有了陣法、戰術和節製,並且開始使用新式的武器和工具。
而《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的"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以及《誌林》一書中記載的"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鬥機作指南車,以彆四方,遂擒蚩尤。"
這些描述表明:曾經作為炎帝屬臣的蚩尤,在長期的"刀耕火種"實踐中,不但會縱火彌漫煙霧。而且已經掌握了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遊牧氏族出身的黃帝氏族則不善於此,所以戰爭開始的時候,黃帝一方始終處於被動。但是,黃帝一方善於根據戰事變化,采取相應的辦法解決了自己麵臨的困境,如:發明指南車、製作戰鼓作為聯絡信號等等。
黃帝與炎帝、蚩尤等部落的衝突融合,以及對其它氏族的同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形成的基礎。從此以後,曆代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黃帝成為無可爭議的中華民族始祖。蚩尤雖然戰敗被殺,但是仍被後人奉為"兵主",也就是"戰神",受到廣泛祭祀。今天,生活在貴州一帶的苗族,在他們傳唱的史詩中,依然認為蚩尤是自己的遠祖。
在後代子孫的心中,作為始祖的軒轅黃帝無所不能。因此把各個行業的發明創造、著作《黃帝內經》、修道成仙等等傳說故事,都附會在他的身上。
一凡不虛此行,如願以償。
華夏誕生自軒轅,自此文明五千年。一凡擎起軒轅劍,華夏何嘗無神明?
喜歡琳琅視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琳琅視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