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壘攻堅,從古至今都不容易。
相比城池攻堅其實也沒差多少,甚至於更加殘酷。
北宋時期,宋軍專門發明了一種戰術叫堡壘漸進,就是把進攻戰當成防禦戰來打,修築一座接一座的營壘往西夏腹地推進,差點就滅了西夏。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也搞了一種戰術叫結硬寨,打呆仗,結果就靠著這一戰術,一群放下鋤頭沒幾天的鄉勇愣了打敗了身經百戰的太平軍。
總之,營壘攻堅真的很難,最大的困難就是守軍無法潰敗。
野戰,除非是燕軍又或者安西軍這樣的百戰精銳,否則隻要被衝亂陣形,基本上就潰了。
可是營壘攻堅,尤其是像尚綺心選擇的這種絕地,就不存在崩潰這種事,因為吐蕃軍就算崩潰也無路可逃,要麼投降,要麼戰鬥至最後一刻。
但是投降也是要講時機的,不是隨隨便便就投降。
如果投降早了,會被督戰隊砍頭,如果投降晚了,對方就不給你機會了,砍下你的首級雲換取戰功不香嗎?
所以營壘攻堅戰通常都會很殘酷,守的一方死守,攻的一方也要拿命攻。
對安西軍來說,好消息是有炮隊,還有三弓炮弩,回紇重騎兵用不上了,但是駱駝回旋炮和三弓炮弩還能對後麵的吐蕃軍進行遠程壓製。
二十門駱駝回旋炮很快一字擺開,瞄準吐蕃軍營。
在二十門駱回旋炮的兩翼,則是一百門三弓炮弩。
炮隊和三弓炮弩首先對最底下的第一座吐蕃軍營搞了一遍“火力覆蓋”,將天亮之後吐蕃軍剛剛修複好的柵欄又轟碎。
柵欄內的吐蕃奴從又是死傷一片。
隨即駱駝回旋的射角被炮手調高,瞄準吐蕃軍的第二座營寨。
一百架三弓炮弩的射角跟著抬高,將目標對準了第二座營寨。
然後,全身披甲的孟睥獨領一軍,以隊為單位,結成二十個步兵方陣。
每一個步兵方陣的最前方是隊頭,接著是一個執旗兩個傔旗,再接著是交錯站位的五排披甲步卒,分彆是七人、八人、九人、十人以及十一人,最後一人則是隊副。
這二十個步兵方陣可以結成一個大型橫隊,也可以結成一個大型縱隊。
當然,也可以結合地形或者主將要求結成其他隊形,甚至於各自為戰。
譬如現在,孟睥的二十個步兵方陣就排成四個縱隊,就像是四把利劍,從炮隊撕開的營寨缺口突入了第一座吐蕃軍營。
原本縮在缺口後麵的吐蕃奴從便立刻瘋狂的湧上來。
最先突入營寨的四個步兵方陣很快被吐蕃奴從淹沒。
當然這隻是視覺上的淹沒,其實安西軍的這四個方陣就像堅硬的磐石,在吐蕃奴從的衝擊下非但不退,反而還在前進。
孟睥左手持盾,右手持刀,一步一步堅定的往前走。
兩個吐蕃奴從大聲嚎叫著,奮不顧身的衝撞了上來。
孟睥側身沉肩,頂住大盾,隨即就是嘭嘭兩聲巨響。
一個吐蕃奴從被撞翻在地,另外一個吐蕃奴從則掛在了孟睥的大盾上。
孟睥抵住大盾,右手握緊橫刀貼著大盾的上沿一掃,掛在大盾上的那個吐蕃奴從的人頭便立刻向空中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