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這條財路還是羅三舅發現的。
當時他不是在餘州搜羅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嘛,所以楓溪城裡大大小小的市集他們幾乎是走了個遍。
懷初要的好些種子都是這樣得來的。
隻要是他不認識的東西,都會停下來好生詢問一番。
當時那位賣石灰的老漢就堆了一捧這東西在麵前,他路過的時候看了一眼,賣的人還挺多。當時沒有在意。等再轉回來的時候,那老漢都準備要收攤了。他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就上去和那人攀談起來,老漢告訴他,那東西是石粉,來之不易,他每次就隻得那麼一點兒,但是很好賣。要價十文一兩,買的人很多,最後一點兒羅三舅“斥巨資”買了回來。
他看來看去,那東西都像是他外甥女燒出來糊牆的石灰,當時他見過。
為了佐證,他當即就用水把那點兒東西禍禍了,果然就是石灰。
後來他還特意打聽了,說是他們餘州多山,蟲蟻居多,有人用這個東西驅蟲,有人治病,反正買的人各有各的用處,賣的人不多,所以價格居高不下,東西難求。
他當時記得自己還開玩笑的問要是他們有這東西,他們餘州要麼?當時記得那總管弟弟的眼睛都亮了一下。好些東西沒深思他不好再提,反正估計著銷路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為何回來後這麼久才提起呐,是因為前期他們把重心都放在了要出貨的鹽上麵。
而過年閒時,他兩個坐一起閒聊,不知怎的就說起了新一年的計劃,兩人都覺著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鹽這個東西原本就危險,還有他們也要為以後村裡的發展謀出路。
大家心裡都清楚,鹽這個東西一旦有了風險立刻就要停,停了以後吃什麼?
說到這裡羅三舅就想起了自己看到的石灰。
那東西燒起來不難,恐怕最難的就是尋找可燒製的石材。
他們附近都是山,石頭多的是,再不濟河邊還有不少那種發白的石頭,懷初最早不就是用的這種嘛,現在的問題是,窯口該怎麼辦?
兩人說著說著就說起了村裡的幾口窯,從建成到現在,最忙的大概就是這幾口窯口了,幾乎都沒有停過火。
村裡人如今隻要是砍到什麼粗的大的不好燒的樹根啥的,都丟去窯前。特彆是去年年末開荒時,窯口前堆的滿滿的。
而且村裡默認誰用了窯口誰補柴火。
唯一好的一點是大家都住在山裡,最不缺的就是柴火。
懷初對於他們的想法是支持的,石灰這東西不僅能賣,村裡自己人用也方便,田裡地裡撒這東西防蟲很厲害。
懷初說可以,那就沒有問題。
於是第二天村裡便通知大家不要先去鹽礦,先在村裡再起一口窯。
選址沒有爭議,還是選擇了挨著磚窯瓦窯一排的地方。
也虧得當初給院長留的位置大,不然還真不夠。
挖窯幾乎是男人的活,比照著前麵的大小,用了兩天時間,一座嶄新的窯口便砌好。
接下來的事情沒有懷初的份,她大致把原理步驟講了一遍就沒再管,由著他們折騰。
好在這東西真不難,大概是羅三舅講了這東西以後也是要賣錢的,村裡人對這個新窯口關心的很,大家不僅嘴上關心,每天出去回來時,就會帶幾塊石頭回來給羅三舅他們鑒定。
也不知是哪個聰明人想到的,一時間村裡人都學會了這個方法,既不浪費時間又學會了認石頭。
得到認可的石頭沒幾天就堆滿了窯口前,羅三舅突然發現,他以後不用為石灰窯的原材料費心了,大家都做的很好。
挑挑選選入了一窯的石頭,羅三舅迫不及待的點火開窯。
燒製的過程和前麵燒磚瓦沒什麼區彆,唯一需要注意的怕就是溫度的控製。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全憑經驗。
當時懷初燒石灰,就一點點石頭,燒了多少小時忘了,反正隻記得很費時間費火。
所以這次嘗試,羅三舅本著保險一點的想法,燒了一個多星期。
全城大火,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