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現在還不到二十歲,隻是長相老成了一些,
當黃忠找到他的時候,他提出和黃忠比試一場,結果很快就被黃忠的武藝所折服。
林睿沒想到黃忠真的將魏延找到了,便讓他和黃忠一起,去劉備軍中效力了。
劉備讓郭嘉隨軍,徐庶留在南陽郡處理政務。
而洛陽城的管理,劉備則委托給了糜竺。
張遼、高順和曹性這三人,也隨軍北上了,劉備的陣容,可謂是空前強大。
林睿詢問了一下典韋的意願,得知他也想搏戰沙場,
馬上封侯,便也讓他去劉備麾下效力了。
典韋去冀州戰場了,護衛小六就轉正為護衛首領了。
這天,林睿給學生們上完課後,就帶著諸葛亮,
來給蔡家送過來的那兩千名工匠上課。
林睿已經發現了,諸葛亮在講課方麵,要比自己講得好,所以他便讓諸葛亮講課,
自己在一旁呆著,隻是為了給諸葛亮坐鎮而已。
看到眾工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林睿便決定給他們上點乾貨。
林睿讓小六取來王大牛最近打造出來的滑輪組,將它們安裝完畢。
工匠們都聚集在空地上,看著林睿將一個怪模怪樣的吊鉤,
掛在三根鐵柱搭成的錐形架子頂端。
錐形鐵架下麵,還準備一個大約千斤重的鐵球,鐵球上綁緊了鐵鏈,
鐵鏈的另一端連在那隻奇怪的吊鉤上,深深卡進吊鉤鐵輪的凹槽裡。
工匠們看不懂李欽載到底在弄什麼,一個個倒是沉得住氣。
滑輪組分為兩個鐵輪,一個是定滑輪,一個是動滑輪,顧名思義,一個是固定在吊鉤上的,另一個是可以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的。
一切準備就緒,林睿這才轉身對諸葛亮說道“
小亮,鐵架下麵這個鐵球重約千斤,你覺得這世上可有人能搬動它?”
諸葛亮不假思索搖頭“就算是西楚霸王在世,估計也不可能搬動千斤重的鐵球。”
林睿笑了“老師我造的這東西,可憑一人之力,輕易舉起千斤。”
此話一出,在場的所有人頓時震驚。
說完林睿拉動吊鉤垂下的一截鐵鏈,不停的拉啊拉。
鐵鏈發出哢哢的聲音,帶動吊鉤上的兩隻鐵輪也轉了起來。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隻見綁在鐵球上的鏈子陡然收緊,
越來越緊繃,而且開始微微顫動。
林睿仍舊拉著鐵鏈,神情輕鬆之極。
而那隻千斤重的鐵球,在所有人驚愕的注視下,
竟已離地而起,被吊懸在地麵之上。
林睿繼續拉動鐵鏈,鐵球越懸越高,最後竟已懸至錐形鐵架的頂端。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一臉震驚地盯著那隻鐵球。
他們都不敢置信,使勁地眨眼睛,仿佛要證明眼前的一幕根本是幻覺。
鐵球升到鐵架頂端便停下,此時它已離地約一丈高,仍穩穩地懸在半空中晃悠。
林睿慢慢放下鐵球,然後讓眾人上前,檢查鐵球的真偽。
一名身體強壯的工匠使勁推了一把,發現推不動,
又扭頭道“來幾個力氣大的幫我。”
幾名魁梧的工匠上前,他們各占一個方位,
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同發力,半晌才將鐵球從地上抬了起來。
從幾人吃力的表情來看,這隻鐵球果真有千斤之重。
也就是說,林睿弄出的這玩意兒,輕易便能將千斤之物舉起。
見眾人的臉上充滿了好奇之色,林睿便開口說道“
此物名為滑輪組,就是從小亮教給你們的知識中,發明出來的。
將來若能普及此物,無論建造宮殿房屋,軍隊壘砌防務工事,
民間打夯堆土掛梁,山中開礦修路,船塢造船,水麵打撈等等,都能用得上它。
若果真如此,未來將減多少百姓徭役,官府能少征用多少民夫。
你們現在還覺得,小亮教給你們的知識,不堪大用嗎?”
定滑輪隻能改變力的方向,無法省力。
動滑輪可以省力,但無法改變力的方向。
兩者組成滑輪組,便能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了。
眾工匠研究了一番滑輪組後,紛紛提出許多設想。
林睿也一一替他們解答,其實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是非常高明的,隻是沒有進行係統總結。
這兩千工匠,最近也沒有閒著,林睿在讓他們建造一座煉鋼的高爐。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漢朝的建立可謂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在兩漢數百年間,中國不僅從秦末戰亂的虛弱狀態當中恢複過來,
自身國力更是得到了全方麵的提高,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層麵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雖然因為受到重農抑商傳統思想的影響,科學技術在古代往往不受重視。
但又因為各種各樣的現實需要仍然在不斷發展,並在不斷的傳承當中取得進步,
漢朝時期的冶鐵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一、漢朝社會環境要求冶鐵技術的發展
1、農業活動本身需要大量鐵器才能進行
漢朝建立初期,整個社會環境可以說是一片凋敝。
從秦朝末年開始,秦朝政府和地方農民起義軍的鬥爭便可以說是此起彼伏。
此後秦朝雖然滅亡,項羽和劉邦之間卻展開了新一輪的爭霸,並最終由劉邦獲得勝利。
事實上,雖然秦朝的建立帶來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但由於秦朝的存在時間太過短暫且自身所實施的律法向來較為嚴苛,
人們因此並未獲得太多的機會休養生息、恢複生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建立初期的中國便陷入了一種社會經濟發展基本停滯、
人民正常生產活動難以展開的極端困境當中。
就連身為統治階級都深受這種貧苦環境的困擾,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既是為了加強自身政權的穩固,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奢侈享樂,
漢朝統治者都必須立即出台相應的政策促進社會的全麵發展。
而在以“重農抑商”為傳統思想的古代社會,扶持農業的發展可謂是頭號任務。
當時,有地的農民就享受輕徭薄賦的優惠政策,無地可耕的便分配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