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去旅行》從開播以來,就一直不溫不火。
雖然觀眾好評度很高,但叫好不叫座。
過於溫吞的節奏勸退了一部分人,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加沒有知名藝人又勸退部分抱著娛樂心態的觀眾。
總體來說,是一部吃特定喜好群體的綜藝。
連續四期播下來,宣發費沒少花,熱搜也買了幾次,但收視率還是那個樣子,上不去也下不來。
主要還是因為,節目沒有大眾感興趣的點。
而這一次的預告片終於有了一點熱度。
作家這個群體,其實很有意思。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揮舞筆杆子的這群人才是大眾眼裡的明星。
因為過去沒多少娛樂活動,電視更是富人才有的貴重物品,電影一年都不一定能看得上一場。
報紙,雜誌才是承載信息傳遞的渠道,能在上麵刊登文字,在大眾眼裡是一種非常浪漫的事情。
作家這個身份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而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更看重文字傳遞的精神交流,而不是看臉。
所以,作家是一個既站在台前,又隱於幕後的職業。
展現在人前的文字抒發的精神世界;藏在人後的是作家的樣子。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劉慈欣的作品上網的年輕人多少都聽說過,但你要問他長什麼樣,估計大部分都不知道。
陸清風就是這個狀態。
除了極少一部分人,會在看了他的書以後去了解他這個人。
大部分人可能在談起這本書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作家啊。
但肯定是不知道長什麼樣的。
所以,當預告片最後一幕,陸清風的容貌出現在畫麵中,不少人都驚到了。
「小夥子是真滴帥!!!」
「本來草原背景加天空的色彩就重的像油畫,再加這麼一個美型人物,我一開始以為是動漫。」
「真的假的,這是作家,確定不是明星?」
「顛覆想象,我一直以為能寫出《山月記》的作家,會是那種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那種男孩子。」
「不好,我青海首帥名頭不保。」
……
《隨風去旅行》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年齡在三十到四十的中青年男性。
他們的評價不會帶太多惡意,多說是讚歎和調侃。
隨後趕到現場的就是陸清風的粉絲。
自是不用多說,誇的沒邊了。
「好看哭了!」
「攝影師是真會拍啊,怎麼能這麼好看!」
「啊啊啊啊!,我要用這張圖做壁紙。」
「身上又長肉了,頭發也長了,皮膚也好了,全新的小鹿實在是太棒了」
……
然後二話不說,轉發點讚評論三連。
各項數據遠超同期,節目組也開始發力。
第二天上午,史上最帥作家這個詞條就登上熱搜。
進入微博熱搜榜單前十。
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點進去。
預告片中陸清風站在草原山坡上展張開雙臂的畫麵,已經被單獨截圖,上傳了上去。
站在山坡上的少年閉著眼睛,愜意的微笑,高原的光線從側麵投下陰影,映襯著眉眼鼻唇精致的輪廓線。
魅麗的天空和青綠色的草原在他的身後連成一線,微風吹動發梢,像一張精心炮製的藝術照。
最後的最後,是遠處有人喊話,少年睜開眼睛,突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