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寨,數千軍民從茅麓山中各處向此地轉移而來。
都是老人、孩子、傷員,以及一些需要照顧孩子的女人,除此之外就是三千多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百姓。
共七千餘人。
名單是李來亨、袁宗第、郝搖旗、洪育鼇、韓王五人製定的。
需要送出山的軍民占了根據地軍民的五分之一。
要求14歲以下的孩童全部都要送走。
但是李來亨卻沒有將自己四個不滿十歲的子女寫進名單之中,不是他舍不得骨肉分離,而是他從始至終都堅持一個念頭——今日中國之所以淪於東虜,與他李家脫不開關係,故中國真若沉淪,他李家滿門當為中國殉葬。
哪怕郝搖旗同袁宗第勸他送出兩個子女,都被心有執念的李來亨拒絕。
收到虎帥軍令後,各寨守將雖不知道為何要將人送到黃龍山的碑亭,但還是立即組織人員轉移。
得益於十多年的軍民一體化,轉移工作有條不紊。
不少被轉移的傷員和老人們甚至以為上麵即將發起對清軍的全麵反擊,為了騰出人手力量這才將他們集中一處安置。
然而很快,他們就被告知將被送出茅麓山。
傷員們鬨了,老人們鬨了,女人孩子們也鬨了。
寨中到處都是哭聲。
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離開他們生活戰鬥了十多年的地方,一些傷員更是寧死也不肯出山降清。
負責在碑亭接收並交接工作的皖國公世子劉享勸服不了眾人,眼看事態不可收拾時,東安王朱盛蒗爬上聖帝行宮碑前以郡王身份懇求眾人能夠聽從安排。
“不是我朱家不要大家,而是我朱家請求大家先活下去,哪怕你們心存死誌,我依舊請大家活下去,不是為我朱家而活,而是為了孩子們活下去!”
聖碑上的朱盛蒗長長給眾人一拜。
人群鴉雀無聲。
沒人知道此時的東安王內心比任何人都要痛苦。
因為他也在轉移名單中。
是韓王親自將他的名字寫進名單之中。
得知自己要被送出山後,朱盛蒗立時找到韓王氣憤說道“自甲申國難至今二十年,這二十年間我可以說是家破人亡,無數次因絕望而險些自殺,但又一次次堅持了下來。
為何?
隻因我乃朱家之後!
身為太祖子孫,今中華再淪胡韃之手,我朱家子弟不效太祖之誌奮起抗擊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太祖皇帝!
王兄能留在這裡堅持抗清,何以非要王弟去山外苟活!”
望著情緒激動的東安王,韓王卻是沉默。
“皇帝不死於國,親王便死於國;親王不死宗室死。大廈將傾之際,總要有人死於國!當年弘光死於國、隆武死於國、紹武死於國,永曆死於國!
甲申以來四帝無一降者,四帝皆殉,曆來亡國之朝,可有我朱家如此悲壯?我便不為宗室,不為這郡王,也當為大明之忠臣!”
朱盛蒗知道王兄將他送出山的原因是保留一顆種子,但他真的不願剃發於山外做那韃子治下的奴民。
哪怕短短幾年都不願。
“忠臣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