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做法不是自創,而是學的吳三桂。
吳三桂就是在清廷發給的工資基礎上額外再加一份,以此確保隨他南下關寧軍將士的忠誠度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所以吳三桂決意反清後,其部下才能迅速行動起來。
高工資的價值立時就體現了出來,以王大竹為首的一眾炮手幾乎沒有任何遲疑便欣然同意加入荊州綠營。
從原先隸屬的鄖陽綠營轉編到荊州綠營,編製和手續問題非常好辦。
因為有張長庚這個湖廣總督在。
成功挽留了一幫專業人材後,王五關注了下傷員問題。
從根據地轉移出來的傷員有1350餘人,半數以上都是重傷員,就是即便傷好後也上不了戰場的。
對這部分傷員,王五計劃在荊州搞幾個農莊養著他們,另外就是讓這些傷員將過去的戰鬥經驗口述出來專人整理,形成一套訓練教材。
其餘傷員則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安排,如傷愈之後能上戰場的編入軍中,有些吃力的則安排到荊州所屬的府縣衙門充當衙役。
為了避免自己在荊州的擴軍引起清廷的關注和警惕,計劃中王五是準備以團練、鄉勇、衙役三個編製來解決多餘人馬問題的。
如此也能將荊州從上到下所有的權力實際掌控在他手中,從而為打造荊州根據地奠定基礎。
他讓張長庚以三百兩一個人的價格“贖回”那兩千多滿洲八旗子弟,就是想多弄些錢來養兵,而不是到了荊州後通過對當地百姓的橫征暴斂來養軍。
老弱婦孺也全部集中在荊州安置,能動的安排些莊役田頭的差事,或者為軍隊後勤服務。
根據地不論是士兵還是百姓,本就兵民一體,相關事情也是同根同源,不存在什麼技術問題。
孩子這一塊,一共轉移出來1600餘。
十歲以下的占了多數,有1100多人,餘下的是十到十四歲之間的。
年紀小的肯定先安排讀書識字,年紀大些王五則準備按當年順軍、西營孩兒營的辦法統一編成“少年營”,讀書識字同時進行軍事化管理,作為軍隊的後續兵員乃至軍官的補充。
這一塊,王五本人是非常有經驗的,因為他自己就是從劉體純老營的孩兒營出來,隻需將這個孩兒營同少年軍校相結合便可。
安排完這些後,王五見了化名李思忠的東安王朱盛蒗。
軍中知道朱盛蒗真實身份的除了王五自己,最多五個人。
就連張長庚都不知道明朝的東安王就在自己眼皮底下。
山裡為何將朱盛蒗交由自己帶出,王五當然心知肚明。
這個郡王不是三位老帥和韓王派來監督自己的,而是山裡想給抗清事業留個種子,也給走另外一條路的王五留個大義名份。
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王五的明朝叛將身份總是事實,因此東安王的存在就能為將來舉旗反清的王五正名。
由於朱盛蒗身份的特殊性,王五是能不與其見麵就不見麵,避免與其見麵過多引起有心人的懷疑。
所以這次是王五第一次見朱盛蒗,也沒什麼彆的意思,就是想告訴對方自己對軍民安置的打算。
然而朱盛蒗卻不見他,隻讓浮塵子捎了句話,意他以後隻是個普通教書先生,王五如何想如何做,他都不過問,但求其不忘初心。
王五聽後默然許久,命人取來紙筆寫了一行字予浮塵子帶給朱盛蒗。
是“西子湖頭有我師”七字。
喜歡抗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抗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