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島上出發時,張煌言正在解散浙江沿海最後的明軍。
連同傷員在內共485人,另家眷360餘。
因傷員過多,無法乘船遠渡台灣,為免傷員因為無藥可治枉死在島上,張煌言命副將張昌帶領傷員、家眷及百餘士卒乘坐四條船向最近的橫山島清軍繳械投降。
與此同時,又下令釋放俘虜的兩百餘綠營兵,由張昌一並帶往橫山島。
得益於浙江巡撫趙廷臣的好名聲,張煌言並不擔心這些去橫山島投降的士兵會被殺害。
並致書趙廷臣,請求其能出於“人道主義”精神,給予明軍傷員救治,並對降人及家眷妥善安置。
王五問隨他同返荊州的羅子木,何以張尚書對那趙廷臣如此客氣,以致於種種安排跟“托孤”差不多。
羅子木道那個趙廷臣是個好官,出外輕車簡從隻帶三四名隨從,騎馬不坐轎,到任何地方都不打巡撫儀仗,以致於地方根本不知撫台大人駕到。
據說每餐隻食一菜,或湯菜,或炒菜。
廚房多上一道菜,這位浙江巡撫都會痛心說“我多食一菜,百姓便少三餐。”
趙在浙江為官以來名聲甚好,很得百姓士紳尊重擁護,短短兩三年便令浙江人心徹底為之一變。
雖說趙廷臣的施政也徹底斷了明軍在浙江的群眾基礎,但對於清廉愛民的官員,哪怕是敵對陣營都讓人敬佩。
趙給張尚書的勸降信也極是禮貌,從未有任何恐嚇威逼之辭,字裡行間皆透著對張尚書的無比尊重。
自來浙江後,已前後派出七撥人攜其親筆信勸降張煌言。
一封比一封誠懇。
張尚書曾於左右道“如我大明官員都如趙廷臣,又豈會有甲申國難,更不會有今日國喪。”
評價很高。
王五沒來由想到張長庚,老小子雖然是個鐵杆漢奸,在湖廣任職以來官聲也是相當不錯。
又如那李國英、胡全才、一個個雖都是漢奸出身,但不管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地方,真就能用文武雙全來形容他們。
不過這些人在明朝時,要麼默默無聞,要麼就是比清兵還要壞透的存在。
如李國英跟著左良玉,沒少乾“借老鄉人頭一用”的把戲。
現如今留了辮子搖身一變成為清朝大官後,竟一個個都脫胎換骨起來,又是能臣又是清官的,大概也是“勢”的作用。
都想在新朝做出貢獻,都想在史書上留下好名聲。
當然,也不排除是這些人良心發現,想為過去贖罪。
除隨張昌前往橫山島投降的軍民外,另有溫州義軍出身的參將江某不願剃發投降,也不願前往荊州,便領八十餘人前往台灣。
餘下一百二十餘人由總兵郭法廣、參將魏大龍、參軍徐元耕分彆帶隊前往荊州。
之所以要分做幾撥,自是因為人多易被發現緣故。
除郭法廣這一支三十餘人直接隨王五回荊州外,另外兩支一支由魏大龍帶領經由蘇北海州上岸輾轉前往荊州;
一支則由徐元耕帶隊南下廣東潮汕地區,再經湖南秘密前往荊州。
兩條路線都是避開了閩浙清軍封鎖監控,相對較安全一點。
為了確保兩支隊伍能夠安全抵達,王五這邊也以荊州總兵身份給他們各開具路條關引。
河東君接受了王五的建議,攜女小照前往荊州。
王五是希望柳如是能夠發揮自身影響及亡夫錢謙益的“價值”,繼續從事暗中聯絡大江南北複明誌士的工作,並為王五的長江水運工作幫助。
想要養兵練兵得有錢,想要有錢就得做買賣,江南作為最大的貨源地以及最大的市場,以及中國最大的財賦重地,王五是必定要圖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