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
“挖!”
荊州外城,上萬青壯在軍隊組織下正在拆毀靠近城牆的建築,不管是民房還是寺廟,又或祠堂全部拆毀。
跑掉的居民由他們去,沒走的居民則全部遷進城中安置。
沒有補償,也談不上補償。
這會給再多的錢也沒用,因為誰都不知道這錢有沒有命花。
城守不住大家都得死,守住了自有天大的榮華富貴等著他們。
拆下來的磚塊、木頭、籬笆、門窗全部運進城中。
磚塊可以用來加固城牆,木頭可以用來製造守城器械,籬笆則能拆下當柴燒,門窗不僅能當燒,還能用來抬運傷兵和屍體。
總之,拆下來的東西都是戰略物資。
尤其是柴火。
這是王五不斷強調的戰略物資。
隨著清軍逼近以及即將到來的大圍困,屆時荊州城中最缺的不是糧食,而是燒火的木柴和草。
即“柴薪”。
沒有燒火的東西,糧食再多、菜再多、肉再多,也沒法吃!
當年祖大壽守錦州、守大淩河城發展到最後以民夫為食,但不是生吃,而是煮熟了吃。
拿什麼煮熟?
白骨。
由此可見引火燒火的柴薪有多麼重要。
王五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但勝在細心,能將每一個細節都想到位。
現在不往荊州城內輸入大量柴薪,最多兩個月城中就要拆房燒火了,半年過去就沒有生火物。
十幾萬軍民一日三餐,得多少柴火!
人吃不到熟食跟吃不到鹽一樣,都會導致各種問題。
為此,他下令除大量拆房砍樹外,長江邊尚未枯黃的蘆葦也全部要收集運進城中。
水營那些年久失修的戰船也拆毀運進城中,能用的木頭送上城作守城器械,爛了的半爛了的全部劈成柴備著。
在外正在“搜刮”的各部也接到軍令,用能搜集到的所有運輸車輛不停往荊州城中送柴火。
同時讓各部發話給尚迷糊的附近百姓,隻要他們往荊州運糧運柴火,都將得到最低五倍的回報。
如一車糧食市價十兩,運來荊州便給五十兩。
一車柴市價三兩,運來就給十五兩。
這會,王五守著那上百萬兩銀子也沒用,不如灑出去將之變成守住荊州的戰略物資。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哪怕隻能給荊州多送半個月的柴火糧食,這錢花的也值了。
城牆以外,王五要求是十裡內不得有建築,更不能有樹。
這樣做是要確保守軍視線一望無遺,不受任何遮蔽,同時確保清軍無法利用城外建築藏身。
十裡,也是這年代火炮射程的極限。
而通常火炮的最遠射程在六裡左右,如清軍現在製式裝備的神威大將軍炮。
這種炮是二十年前在盛京研製的,非常重可能近兩噸,一次裝藥五斤,鐵彈重十斤,運輸時配兩輪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