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知府同唐代才女上官婉兒的祖父同名,都叫上官儀。
“學曆”不錯,崇禎十五年南直隸鄉試中舉,順治四年二甲進士。
這一屆科舉清廷錄取的“三甲”均為江南士子。
而這一年,江南大規模反清活動尚未平息,有蘇鬆提督吳勝兆等人反清複明,複社巨子陳子龍亦在這一年投水殉國。
二甲進士名次靠前一般會被授予庶吉士、主事等“京官”,以便進一步培養。
名次中後的則一般在見政期滿後便予地方實任,個彆優秀者授教授、博士,大部分則是授知縣。
運氣好的授上等縣的知縣,運氣差的就是窮鄉僻壤的下等縣。
上等縣的知縣一般晉升很快,因為容易出政績。
下等縣的知縣這輩子幾乎定形,往往在縣與縣之間打轉,知州基本就是他們的天花板了。
上官儀運氣當屬特好,其考中進士的次年大江南北爆發了綠營大規模反清運動,南有金、王、李成棟,北有薑鑲等。
抗清戰事導致清廷委任的各地官員大量被殺,出現大量官缺急需補充,因此上官儀見政期滿後即被吏部實授為從五品知州。
使的其官場起步比太平時期的同僚們要高得多。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上官儀前程不可限量,照此速度下去十幾年內躍升為二三品大員不在話下,未想十幾年下來上官儀不過是個從四品的知府。
原因在於上官儀得罪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前湖廣巡撫,現為貴州總督的楊茂勳。
具體原因不詳,反正楊茂勳任湖廣巡撫期間一直“擱置”上官儀的晉升。
不是說楊茂勳這個巡撫能夠直接決定一個知府的晉升或罷免,而是其給上官儀的考績定的是中下。
考績是地方官員晉升與否的重要參考標準,雖然決定官員升遷的最終衙門是吏部,但吏部也要參照省裡給出的考績綜合決定。
省裡麵給出中下就相當失分了。
所以,本應按程序晉升為三品道台參政的上官儀不得不繼續當他的從四品知府,好在一直壓著他的楊茂勳調任貴州,使其直屬上司變成了湖北鄖陽巡撫胡全才。
為求“進步”,上官儀可謂是花空心思巴結迎奉胡全才,眼看胡撫台對其讚賞有加,未想美夢還未成真人就成了階下囚。
丟人的是上官大人是在茅房被抓的。
不是上官大人特意躲在茅房,而是其被抓時正好在出恭。
活捉上官儀的是瞎子萬四,王五還特意問其是否是等知府大人方便完抓的人。
這是人道主義關懷。
人有三急,明軍也有優待原則,不致於讓人不方便。
得到肯定回複後,王五就把上官儀叫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