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些事可以改變,有些事不可以改變。
康熙“智擒”鼇拜這出大戲,王五不希望改變。
理由很簡單。
對付康熙比對付鼇拜要容易的多。
韃子這對君臣的爭鬥也不可避免的會再次削弱八旗力量。
此事成功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了鼇拜,又有多少人會相信一個十二歲的娃娃能鬥得過吳三桂這頭猛獸?
主少國疑可不僅僅是個成語,而是曆史給後人的血淋淋教訓。
更是一種智慧。
站隊的智慧。
少一些官員站在康熙那邊,多一些官員站在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集團這邊,或者持觀望立場,無疑也是統一戰線的巨大成功。
因為,這就是統一戰線的另一種演繹。
雖然這種演繹看起來並不光彩,充滿陰謀味道,一點也不正大光明,但隻要能撬動滿清的“牆角”,再現辛亥年各地滿城盛況,王五就要做。
所以,他沒有采納汪士榮意見出兵宜昌,一來是不想放四川綠營進入湖北,從而導致自己處處受製於吳周集團,被迫充當吳三桂入中原的馬前卒。
二就是傑書這個帽子王得須發無損回到燕京,絕不能在湖北出事。
要不然他小兄弟玄燁哪敢對鼇拜動手。
王五前世曆史上,替康熙善後擦屁股穩住朝堂的就是傑書這個好王兄。
沒有傑書在宮外震著,小麻子未必就有那個膽子敢動鼇拜。
甚至不排除利用少年布庫手搞鼇拜就是傑書的點子。
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果,也都是有一個完整鏈條的。
王五現在主打的就是一個順其自然,此外就是推波助瀾。
如果傑書現在就有這個點子,那他不過是順手推一把。
加點速而矣。
如果沒有,就讓他有。
計劃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牛萬程。
老牛已經被說服,願意去燕京嘗試另一條路。
湖北這邊他也呆不住,手下那幫白眼狼沒一個聽他的,這總兵當的彆提多憋屈了。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真能到燕京攀上小皇帝的大腿,他牛萬程將來未必不能洗涮今日恥辱。
王五這邊不可能直接讓牛萬程去燕京充當康熙的布庫總教頭,所以這件事就需要另一個人來推動。
胡全才無疑就是最好的推動人選。
由胡全才提出,傑書采納,牛萬程執行,康熙加油,一個倒鼇小集團就出爐了。
如果胡全才沒有被俘,仍是滿清的湖北巡撫,肯定不可能參與這個陰謀倒鼇的計劃。
但他現在不是湖北巡撫,且自家主子與鼇拜是不同站營的代表,鼇拜和小皇帝也遲早有一鬥,那就沒理由不參加。
不管什麼時候,錦上添花都不及雪中送炭。
事實上胡全才想要被重新啟複,也隻有扳倒鼇拜一途。
至於王五所言,他與鼇拜之間仇恨不共戴天,也不是空話假話。
鼇拜退婚是事實,假不了。
王五之所以在荊州怒而再反,皆因自覺受到奇恥大辱。
這一點,燕京消息稍稍靈通的官員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