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當年王士元這個真朱三太子的確是和大哥朱慈烺被吳三桂藏在軍中,又迫於清廷壓力偷偷送走。
那麼,吳三桂有沒有可能知道朱三太子下落呢?
根據十人定律,如果有九個人作出相同結論,那第十個一定要做出相反結論。
因為眾口雖然可以鑠金,但不一定能鑠真金。
總的來看,吳三桂應該不知道朱三太子下落。
王五個人卻傾向吳三桂知道此人下落。
也就是他得把自己當成第十人。
理由是吳三桂不會莫名其妙在檄文中大張旗鼓“捏造”出個朱三太子來的。
貼金洗白的方式很多,沒必要非和這個三太子掛鉤。
畢竟三太子已經消失二十年了。
一個失蹤人口不提還好,提了,你吳三桂是不是得把人弄出來在天下人麵前亮個相?
不然,誰信你?
空口白牙的,當天下人是傻子不成?
由此說明吳三桂真有可能知道三太子下落!
否則他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於吳三桂而言,這個朱三太子也真能讓其身份徹底漂白,從為虎作倀的漢奸搖身一變為臥薪嘗膽的孤忠。
要知道吳三桂一直以來是以崇禎忠臣自居,並不承認南明四帝,這一點檄文中雖然沒有明言,聰明人一讀便知。
所謂君父之仇,吳三桂的確是報了的。
也隻有不承認南明四帝的法統,才能將其縊殺永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殺一個代表明朝正統的天子和殺一個僭越的藩王,於政治上的影響天壤之彆。
如果再有朱三太子這個崇禎唯一在世的骨血站出來證明吳三桂是在為大明隱忍,那吳三桂可就是忍辱負重的大忠臣,後世評價得飛上天。
問題朱三太子人呢?
王五敢肯定前世吳三桂起兵後壓根沒三太子替他“站台”。
吳三桂在檄文中稱“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蓋二十年矣!”
三太子的印記,年齡都寫的明明白白,就是沒告訴天下人三太子現在何處。
對此,王五覺得無非兩個解釋。
一是吳三桂已經秘密派人去找王士元,因此人現在清占區,所以不便在檄文中公布其藏身地;
二是吳三桂壓根不知道王士元下落,也根本沒他檄文中所言之事,所以隻好不提。
根據檄文大張旗鼓把三太子拎出來一事來看,可以排除第二個可能,畢竟憑空捏造出個三太子來後續麻煩很大。
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去圓的道理。
那麼第一個可能性最大。
王五陷入沉思。
“將軍,你說有沒有可能吳三桂派人去找那個朱三太子,可朱三太子因為害怕又跑了呢?畢竟此人消失二十年,若真存有血性要報國仇家恨的話,早就應該站出來表明身份號召天下了。”
說話的是浮塵子道長。
他跟王五去過浙江寧波,也見過教書的王士元,但王五沒告訴他那人就是明清雙方都在苦尋的朱三太子。
對於吳三桂檄文中提到的這個朱三太子,浮塵子很感興趣,畢竟沒有人比這個三太子更具法統了。
吳三桂真要奉這個朱三太子為帝,天下反清勢力包括荊襄忠貞營和王五都要奉其為尊。
如此一來,各地抗清勢力將再一次凝聚。
哪怕是表麵的團結,也勝過各自為戰。
隻是吳三桂沒有明確三太子在哪,浮塵子便猜這個三太子多半是個無膽之人,否則即便弘光朝不敢出來,隆武、紹武更替時也應該出來了,怎麼可能一點動靜沒有的。
道長這話倒是給王五提了個醒,印象中王士元好像不在一個地方呆太久,離開寧波的原因也是因為有人打著三太子旗號起兵。
不排除是浙江那邊有人響應了吳三桂,結果嚇到了真太子。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世,吳三桂起兵後掀起的浩大聲勢是肯定的,而且也向天下表明他會奉三太子為君,如此真是崇禎之子的王士元沒理由不去投靠這個當年救命恩人的。
以崇禎忠臣自居的吳三桂哪怕不奉王士元為帝,也鐵定會善待這個崇禎在世上的唯一骨血。
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將失去的“道德製高點”重新搶回。
裝,都得裝出來!
但王五肯定前世王士元沒有投奔吳三桂,吳三桂在起兵的次年就稱周王自立,導致寒了不少忠於明朝的抗清誌士之心。
發生這種事的唯一解釋就是道長所推論的那般,那位三太子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膽鼠類,複國有望他都不敢出來,隻想在世間做個苟延殘喘的普通人。
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王五其實不希望王士元在吳三桂那裡。
因為這會讓吳三桂成為抗清總盟主,占據道德大義,將來他想雀占鳩巢取吳周基業為己用,除了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很難在法理上有所突破,並且還會同時得罪吳周集團和忠於明室的各方勢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弄不好就成了眾矢之的。
連韓王、虎帥他們都對其失望透頂。
畢竟,這個各方勢力認同的三太子皇帝也是其要除去的對象。
曹操,不是誰都能做的。
就是曹操,他也不敢在獻帝活著時稱帝。
兩世為人的王五固然視抗清為首要大事,內心深處又何嘗沒有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的野心。
不甘為人下,是現代人的人之常情。
尤其不甘為吳三桂和王士元之下。
這兩人,王五一個瞧不上。
然而從抗清大業出發,王五覺得有必要把王士元交給吳三桂。
因為,這個三太子真的太重要了!
雖是個吉祥物,卻也是凝聚各方最好的道具。
哪怕能延緩吳三桂自立,使抗清聯盟團結個年,滿清不亡也亡!
前世吳周集團之所以未能抗清成功,除了吳三桂優柔寡斷陳兵長江止步外,也與抗清聯盟不斷分裂有關。
就是後院不斷起火。
如廣西孫延齡是第一個起兵響應吳三桂的,但在廣西卻是反反複複,一會反,一會降,把個廣西弄得烏煙瘴氣,壓根就沒在反清這一塊出太多力。
廣東尚家也是如此。
應了造反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造反的道理。
福建耿家倒是堅決要跟清廷乾到底,奈何被台灣鄭家捅刀子。
另有許多原本起兵響應吳三桂,結果在吳三桂自立後又重新降清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