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城中的山東綠營抵抗很是激烈,眼見連攻幾次都無法破城,皖國公世子劉亨和左都督郭升都認為應停止攻城,等待王五兄弟的忠武鎮和炮兵趕到再行攻城。
畢竟幾次強攻下來各部損失太大,截止目前為止張所蘊部損失四百餘人,張天望部損失三百多,麻思忠、許德義二部加起來損失也有八百人,趙進忠部也損失了五百多。
兩千多人的傷亡對於這次隻出動了一萬人左右的北府兵而言,無疑是傷筋動骨,大損元氣。
若是和清軍野戰的話,五分之一的傷亡早就讓明軍崩潰了。
事實上不管是明軍還是順軍、西軍、清軍,精銳都隻占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
也就是一千人中能戰之兵最多兩百。
當年大順軍圍攻荊州時總兵力高達101novel.com萬,其中王進才部就有人,郝搖旗擁兵人,從陝北經漢中突圍過來的李過、高一功部更多達10萬人。
然而101novel.com萬大順軍能戰的精銳卻少的可憐,投降清軍的順軍如賀大成部5000人,清軍隻選了400人;王寰部4000人,隻留300人;李節貴部萬餘人,隻留500人。
也就是二十年前十到二十個大順軍,能稱之為能戰之兵的隻有一個!
李過、高一功以十萬人攻打荊州,可十萬人硬是沒能拿下隻有3000守軍的荊州。
諷刺的是這3000守軍就是原來的順軍,城中守將清副總兵鄭四維原為大順軍裨將。
由此可見順軍戰鬥力之差。
在夔東被困的二十年間,由於清軍的包圍絞殺,順軍兵員急劇下降,生存環境也極其惡劣,但某種程度上能戰鬥到最後的真能稱精兵了。
可惜人數太少。
也就兩三千人。
這次參加北征的突圍老卒就有一千多人。
其它參戰各部精銳實際也隻占所部五分之一。
因此兩千多人的傷亡真就足以動搖北征軍根本。
慶幸的是明軍是進攻方,清軍是守城方。
且清軍兵力有限,在明軍的連番強攻下損失也不小,否則說不定就會被清軍出城反殺。
傷亡大的原因固然跟天氣及守軍頑強抵抗有關,但主要還是北府兵的裝備太差,基本上三四個人才能擁有一件棉甲,搜遍全軍也隻湊出兩百多付鐵甲。
盾牌也是稀少,攻城器械更是臨時打造,質量很差。
當初從山裡突出來時,忠貞營幾乎丟掉了一切輜重,進駐襄陽時間又短,哪怕王五儘力支援,忠貞營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恢複過來。
這也是當初王五為何反對忠貞營北上河南“擴地”的原因之一。
受大雨影響軍中攜帶的火藥大都受潮無法使用,剛剛炮擊使用的火藥是各部你一點我一點湊出來的。
饒是如此,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何況新野雖隻是座縣城,城牆不高,但也不是明軍的小炮能夠轟塌的。
王五率部離開沿白河深入北上準備打援時,將攻擊新野的任務移交給了虎帥之子李複國。
這個決定沒有問題,因為李複國作為李來亨之子本就是忠貞營的“太子”,在場忠貞營諸將沒有人的地位能比肩李複國。
走時王五特意交待過李複國他走後北府以佯攻為主,等後續部隊抵達再行強攻,以避免傷亡過大。
可這位小公爺可能是想洗涮自己曾被清軍俘虜的恥辱,亦或是想證明自己,在王五率部北進後便立即組織了對新野的攻勢。
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明顯有點操之過急,也造成了明軍無謂傷亡。
看著新野城下己方來不及抬回的戰死將士屍體,李複國意識到自己犯了輕敵的錯誤,因此在劉亨和郭升反對繼續強攻後,這位小公爺果斷聽從二人勸諫暫緩攻勢。
可南府撥過來的記名總兵趙進忠卻堅持再攻一次。
理由是己方傷亡雖大,但清軍傷亡也不小,而且新野的得失也關係打援部隊。
趙進忠認為拿下新野,即便都督那裡打援失敗,明軍也能以新野為依托頂住清軍的反撲。
否則,縱是有白河可以利用,撤退的明軍也會被追擊的清軍大量殺傷。
將領中隻有張天望支持繼續進攻,其他人都認為還是等後續兵馬抵達再攻的好。
趙進忠見狀便提出由他的人主攻,其它人配合就好。
見趙進忠態度堅決,出於其是王五嫡係因素,李複國同劉亨、郭升商量了下同意讓趙進忠率兵再攻一次。
因趙進忠部損失也大,劉亨便讓自己的親兵隊長王六帶人支援趙進忠,又請其他將領將鐵甲都集中到趙部,以加強趙部的防禦攻堅能力。
在明軍最後一輪炮火攻擊後,趙進忠身披鐵甲親自帶領士兵向新野城下衝去。
其部原是王五創建的右營,大多是隨王五從巫山突出來的皖國公劉體純部精銳,因此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戰鬥意誌都相較降軍張所蘊部、“團練”張氏兄弟要強。
進攻號角發出後,趙部連同其他各部支援的精銳一同冒著城上清兵的箭雨拚死抵進城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趙進忠是軍中有名神射手,因此其部弓箭手頗多。
在趙指揮下,數百名明軍弓手不間斷以箭雨壓製城上清兵。
清兵也不示弱,居高臨下利用垛口不斷反清明軍。
一時間,城牆上下箭枝橫飛,嗖嗖聲不絕於耳。
雙方箭手互相壓製時,明軍身披雙甲的死士不顧一切沿著雲梯往城上攀爬。
清軍動用一切手段拚命阻止明軍攀城,金汁、木頭、石塊,隻要能砸死人的東西都被清軍從城上拋下。
李複國、劉亨等人在後方看的清清楚楚,城上拚死抵禦明軍的不僅是留著辮子的男人,還有大量婦女。
與其說新野城中的居民是在清軍威嚇哄騙下同仇敵愾,以死守護家園。
不如說是二十年的太平讓城中居民再也不願回到二十多年前民不潦生、以人相食的時代。
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打的什麼旗號,是明軍還是周軍又或什麼軍,百姓隻想安安生生過日子。
滿清雖是強迫他們剃發易服的異族韃子,可韃子卻給了他們太平,給了
他們土地,給了他們活下去的機會。
這就足夠百姓為韃子賣命了。
對此,一眾明軍將領隻能微歎一聲,心情皆是有些沉重。
可以預見,眼前這一幕將在日後不斷上演
趙進忠已經殺紅了眼,也是豁出去了,不顧親兵勸阻竟是執刀親自攀城。
從隨王五發起壩場之變襲殺鎖彥龍以來,他們經曆過不少惡仗險仗,但卻從來沒有今天這般難打。
不是明軍將士不夠勇敢,而是他們缺乏攻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