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高大捷奏報唐縣清軍覆沒消息時,王五正率忠勇鎮其餘官兵在趕往戰場途中。
原以為與南陽總兵汪國全還有一場惡戰,未想該部敗亡如此迅速,不由驚喜連連。
可惜未能擒斬清軍主帥南陽總兵汪國全,不免有些遺憾。
總兵是綠營僅次於提督的高級將領,擱王五前世相當於統領一省兵馬的少將,清廷在各省委任的總兵通常隻有兩到三人,因此含金量相當高。
截至目前為止被王五斬殺的綠營高級將領有提督董學禮、總兵於大海、穆生輝、高守貴、劉澤洪、高進庫共六人,如果再加上這個汪國全,那便相當於清廷有一個中將、六個少將死於王五之手。
再算上河西四漢將之一的王進寶副將,以及若乾“中央軍”體係的八旗都統、副都統、雜牌降清明將等,毫不客氣說王五大概已經乾掉了一個兵團規模的清軍。
如此戰功,真就萬曆四十八年遼事以來從未有過之。
雖然這些戰果有僥幸、有運氣、有敵人自身愚蠢等種種因素在內,但若這年頭有戰功排名的話,王五已然超越兩蹶名王的晉王李定國,位列榜單首位。
世上事沒有十全十美,汪國全跑與不跑都無關大局,當下王五傳令高大捷率本部將俘虜連同繳獲一起押往新野,自己則率其餘忠勇鎮官兵改道直接去新野。
算起來後續北上的忠武鎮也應該到了。
該鎮的到來將使王五可用兵力達到三萬人,拿下新野後縱是達素率主力前來,也能有一戰之力,不致於被達素壓著打。
而且王五在南線也隻是起吸引牽製達素作用,斷然不會將全部家當同達素硬拚,因此真扛不住的話就撤回襄樊。
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小,吳軍主力一旦完成對達素集團的迂回包抄,到時麵臨退與不退抉擇的就是達素了。
抵達新野後,果然忠武鎮在統製田文、標統啞巴朱三、曹迪威、徐霖等將領帶領下已經趕到,一同趕到的還有忠勇鎮落在後麵的炮兵和輜重隊伍。
白河上大小船隻絡繹不絕,一門門火炮被炮手和征召的民夫們小心翼翼從船上往下運,可即便再如何小心也有幾門炮因為種種原因墜入白河。
墜河的炮因條件有限無法再行打撈,隻能作為白河的鎮河之物。
大量吳軍新生力量的抵達,讓龜縮在新野城中的清軍很是心驚,不敢出城的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吳軍將一門門大炮運到城下。
守將鄭天均更覺末日來臨,因為整整四天過去,援軍卻無一兵一卒抵達。
要麼是援軍被吳軍擊退,要麼就是上麵放棄了新野。
沒有彆的原因。
唐縣距離新縣隻有一百多裡,鄧州距離新野更是不到百裡,四天時間援軍就是爬也爬過來了!
當官的知道援軍多半來不了,當兵的卻是不知道,城牆上的清兵看著城外越來越多的吳軍,隻能默默祈禱援軍快一點過來。
幫助清軍守城的百姓卻是有些樂觀,認為城外的叛軍也不過如此,隻要他們上下齊心,人人奮勇,叛軍就是再多也攻不進來。
為了儘可能幫助官兵守住自己的家園,城中居民竟然主動拆卸自家居住房屋,隻為能將一根根梁木和一堆堆磚頭運到城中。
和一家老少的命比起來,房子真就是身外之物。
大不了和鄰居們擠擠,等打退了賊人大夥再一起重建家園就是。
聽說城上熬煮金汁的熱油告急,不少居民更是將家中舍不得吃的油拎上城。
新野城牆上真就天天上演著軍民魚水情的場景。
甚至每天天還未亮,就有成群的小孩拿著各種器具挨家挨戶收集糞汁,隻為讓城上的官兵叔叔們能用這些汙穢多殺幾個賊兵。
城中發生的事王五知道,但知道也隻能苦笑一聲。
畢竟,北方各省被清廷統治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北方百姓真就安居樂業。
能吃飽飯,能睡安穩覺,能有地種,能有營生做,能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些,對於普通人而言,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最好待遇了。
還能奢求什麼?
誰能讓他們安生,他們就支持誰。
這有錯麼?
明朝讓百姓連飯都吃不上,讓百姓易子而食,讓百姓天天提心吊膽活著,試問,百姓怎麼可能想著你明朝呢。
明朝都不要,況大漢奸吳三桂!
同活著相比,誰是皇帝真不重要,腦後有沒有辮子也不重要,什麼衣冠傳承更不重要。
那些,本就不是百姓在乎的東西。
是老爺們才在乎的東西。
現在連老爺都不在乎,百姓就更不在乎了。
新野城中的一幕大概和清末百姓幫洋人對付清軍差不多。
不在乎百姓的朝廷,百姓也不在乎。
王五不會認為新野百姓愚昧無知,隻是覺得這隻是人與人立場,對家國概念認知的不同。
所以,在知道新野居民全民動員幫清軍守城後,沒有就此生出屠城之心。
而是重新審視起眼前這座小小縣城,思考更好的攻城辦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以城中軍民總動員的現實來看,強攻絕對不可取。
李複國強攻四次不果反而折損近三千將士的教訓血淋淋的擺在這。
“這位小虎帥急於求成,不是大將之材。”
田文在了解新野攻防經過後給虎帥之子李複國下了這麼句評語,並抱怨趙進忠不應該逞能白白折損弟兄。
自知有錯的趙進忠紅著臉不吭聲。
“誰也不是天生會打仗,所謂精兵不過是百戰餘生而已,所謂天縱之資名將也不是沒有,然而更多的是不斷跌倒不斷爬起的名將。”
雖然傷亡很大,王五卻沒有把責任都歸咎於李複國,在他看來世間大多數名將成功的經驗在於不斷總結錯誤,減少錯誤。
小虎帥出生時其祖父李錦在南寧剛剛病死,祖父死後繈褓中的李複國便隨其父李來亨轉戰各地,最後在夔東山區落腳。
因而二十年下來李複國其實沒有受過係統化軍事教育,成年之後所經曆的戰事都是圍剿與反圍剿,於如何攻城這一塊基本就是個“小白”,沒有任何經驗可言。
所以,這件事他王五有一定責任。
如果他將指揮權交給經驗老道的左都督郭升,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