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傑對張啟道,筆記本裡麵,還記載了一個更大的驚天秘密,這話讓張啟感到吃驚。他不由得問道“是什麼秘密?”
張宏傑道“兄弟,您應該聽說過明朝的靖難之役吧?”
張啟一愣,“靖難之役?”
他自然是聽說過的。這是一場由明成祖(時為燕王)朱棣向建文帝朱允炆發起的奪位之戰。其持續時間從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實行分封諸王政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了消除藩王對皇位的威脅,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實行“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靖難”的名義起兵反抗。
朱棣起兵後,迅速解除北平外圍威脅。朱允炆初拜耿炳文為將討伐朱棣,雄縣、莫州、真定三戰皆敗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負責平燕事宜,但其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在鄭壩村、白溝河等地被朱棣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而朱棣在收編寧王朱權的部隊後軍事實力得以壯大。
之後雙方陷入了艱苦的拉鋸戰。朱棣多次擊敗朱允炆大朝廷軍隊,朱允炆數次遣使議和皆為朱棣所拒。但朱棣的實力也逐漸被削弱。為了以弱勝強、絕地反擊,朱棣冒險奇襲金陵。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穀王朱穗與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迎朱棣入城,朱允炆於宮中縱火後不知所蹤,一說為自焚而死,一說為逃亡出京。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七日,朱棣即位稱帝。
張啟疑惑的看向張宏傑,“這裡麵有什麼大秘密?”
張宏傑壓低了聲音,神色凝重地說道“那場叔侄之間的皇位爭鬥,最終朱棣登上了皇位,可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民間傳說紛紜,可實際上,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死!”
張啟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這怎麼可能?”
張宏傑看了看四周,繼續道“朱棣自從登基後,那是寢食難安呐!他心裡清楚,隻要朱允炆還活著,他這皇位就坐得不安穩。所以,他派出了眾多的人手,明麵上說是尋找仙風道骨的張三豐,實際上就是為了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在朱棣心裡,張三豐那等仙人般的人物,怎麼可能還在世間。可誰能想到,這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奇妙。”
張啟聽得入神,追問道“然後呢?”
張宏傑深吸一口氣,聲音微微顫抖“有一天,朱棣正在宮中處理政務,突然有人來報,說張三豐求見。朱棣當時就懵了,他怎麼也沒想到真能把張三豐給招來。等張三豐進來,朱棣還沒從震驚中緩過神來,卻發現張三豐身邊還跟著一個人。朱棣仔細一打量,隻覺得腦袋‘嗡’的一聲,差點沒癱坐在地上。那人竟然是失蹤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時的朱棣,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他恐懼,害怕這突然出現的朱允炆會奪回他好不容易得來的皇位;他又疑惑,這朱允炆怎麼會跟神仙人物張三豐在一起。而朱允炆呢,眼中滿是複雜的情緒,有對皇位的不甘,有對朱棣的怨恨,也有曆經滄桑後的淡然。
張三豐則一臉的淡然,仿佛這世間的紛爭都與他無關。他看著朱棣,緩緩說道“陛下,這世間的爭鬥何時是個頭?”
朱棣強裝鎮定,聲音有些發顫“張真人,您這是何意?”
張三豐輕輕一笑“陛下心中明白,何必再問。”
朱棣的手心已滿是汗水,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局麵。
張宏傑道“那張三豐告訴朱棣,他已經收了朱允炆為弟子,自此遠離塵世,不會再奪回皇位。要朱棣好好的治國,要愛護黎民百姓,不得苛捐暴政,以天下蒼生為念。”
朱棣臉色陰晴不定,目光在張三豐和朱允炆身上來回遊移。他心中暗想“這張三豐的話,能信幾分?朱允炆真能就此放下皇位之爭?”但在張三豐的威嚴之下,朱棣還是強壓下心中的疑慮,說道“真人教誨,朕定當銘記在心。若允炆賢弟能放下過往,朕自當全力治理好這天下。”
朱允炆此時向前一步,神色平靜而堅定“四叔,過往種種,皆已如煙。我如今願跟隨仙師修行,從此不再過問世間紛爭。還望皇叔能以百姓為重,讓天下太平。”
朱棣看著朱允炆,心中五味雜陳。曾經的叔侄反目,如今這般結局,讓他一時有些恍惚。他說道“允炆,你既已做出如此決定,朕也不再追究過往。隻盼你能得償所願,修行有成。”
張三豐和朱允炆轉身準備離去,朱棣忍不住追問了一句“你們欲往何處?”
張三豐微微一笑,留下了八個字,“西洋萬裡,隨風而去。”
朱棣聽了,恍然若失。站在原地,久久不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張啟急切地問道“那後來呢?”
張宏傑輕抿一口龍井茶,接著說道“自那之後,朱棣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起那一幕。他心中既有著對朱允炆是否真的放下皇位的擔憂,又有著對張三豐那高深莫測的境界的敬畏。而張三豐留下的那八個字,更是讓朱棣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朱棣深知,張三豐乃絕世高人,他的行蹤難以捉摸。但那‘西洋萬裡’四字,卻讓朱棣心中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開始籌備大規模的航海行動,這便是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朱棣表麵上宣稱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加強與各國的交流。但實際上,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在西洋找到張三豐的蹤跡,實現長生不老的目的。每次鄭和出發前,朱棣都會秘密囑咐,務必留意張三豐的下落。
在準備航海的日子裡,朱棣常常獨自在宮中踱步,思考著自己的皇位是否真的穩固,想著若能得到張三豐的指點,或許就能永遠守住這大明江山。他對權力的渴望和對長生的追求交織在一起,讓他愈發急切地盼望鄭和能帶回好消息。
而鄭和這邊,身負皇命,壓力巨大。他深知朱棣的心思,也明白這航海之行的艱難。每到一處新的地方,他都會仔細打聽張三豐的消息。可茫茫大海,異國他鄉,要找到一個行蹤不定的仙人,談何容易。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傳回國內,朱棣的心情也隨之起伏。有時他會大發雷霆,責怪鄭和辦事不力;有時又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太過執著。
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朱棣的內心飽受煎熬。他一方麵要處理國內的政務,應對各種政治鬥爭;另一方麵,又時刻牽掛著鄭和下西洋的進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棣漸漸意識到,也許長生不老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他已經無法停下這大規模航海的腳步,因為這已經成為了大明展示國力的重要象征。
而在民間,關於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朱棣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國寶,有人說他是為了開辟新的貿易路線,隻有少數知情人,才明白這背後隱藏著朱棣對長生和權力的終極追求。”
張啟聽得入神,不禁感歎道“原來這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張宏傑微微一笑“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層層迷霧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