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仿佛連大自然都在訴說著這場即將到來的戰鬥之沉重。
明軍的大軍如洪流般湧至西昌北門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耿三喜並未選擇死守這座年久失修的城池。
顯然,他深知這座城牆的脆弱,無法阻擋明軍的淩厲攻勢。
在北門外,耿三喜與阿都土司的殘部並肩而立,列陣以待,準備迎接明軍的挑戰。
經過之前樹林中的一戰,他已經深刻認識到,眼前的這支明軍絕非簡單的陰謀詭計所能戰勝。
在西昌城內,各方勢力盤踞。
原慶陽王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平西王吳三桂的手下則有一千人,再加上土司軍約五千人,然而,在這龐大的數字中,真正具備戰鬥力的披甲士兵卻隻占總數的一半。
而吳三桂的那一千人,無疑是其中最為精銳的力量。
從裝備上看,慶陽王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武器多為冷兵器;吳軍則以騎兵為主,披堅執銳,裝備精良;土司軍則更像是一群未經訓練的山民,武器五花八門,參差不齊。
明軍對於清軍的動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夜不收不斷將情報送回。
當清軍列好陣勢之時,明軍前軍也迅速從行軍陣型轉變為防守陣型,嚴陣以待。
勇衛營如今已經全部換裝了燧發槍,他們迅速列好方陣,如同一堵堅不可摧的牆,使得清軍沒有絲毫突襲的機會。
而後麵由輔兵負責運送的虎蹲炮也被拉到了陣前,排列得井井有條。
近代軍隊的槍炮配合戰術在明軍中已經得到了多次實戰的檢驗,如今他們運用得越發嫻熟自如。
與此同時,騎兵營也前進到了勇衛營的兩側,負責掩護兩翼的安全。
當先頭陣地穩固之後,明軍後續的步兵隊伍也列好陣型,排在勇衛營之後。
他們手持長槍和火繩槍,士氣高昂,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
在王克的精心訓練下,明軍已經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配合默契的部隊。
在各自將領的指揮下,他們能夠將各自兵種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形成一股強大的戰鬥力。
王克此時身處中軍之中,劉大能作為副將陪伴在他的左右,林雲則作為貼身親衛更是與他形影不離。他目光如炬,冷靜地觀察著清軍的動向。
“命令!勇衛營緩步向前推進!霍山營和蘄州營緊隨其後配合行動!”當發現清軍半天沒有動靜時,王克果斷決定率先發動攻勢。
然而,清軍這邊卻陷入了僵局。
原來,耿三喜與吳三桂留在西昌的監軍因為戰術問題發生了爭執。
吳軍主將要求耿三喜部打頭陣進攻明軍,而耿三喜卻以明軍火器厲害為由,要求用土司的軍隊先消耗一波明軍的有生力量。
然而,這一提議被吳軍主將堅決拒絕。
吳軍的一千人除了承擔駐防職責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監視耿三喜的行動。
因此,吳軍主將在權力上要高過耿三喜。
但是,耿三喜畢竟占據主場優勢,也是名義上西昌清軍的最高指揮官。
如果他真要對抗吳三桂的監軍命令,吳軍主將也確實拿他沒有辦法。
就這樣,清軍一時之間陷入了僵持狀態,卻正好給了明軍列好陣型、發動突擊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