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軍的安排,就算是這樣解決了。
說穿了,就是把他們也綁在一起的同時,也讓他們去對付西夏,畢竟現在趙諶可沒精力管西邊那一攤子事。
他河北河東三路的事都管不過來呢。
年近歲末,河北人民今年算是能過一個好年了,畢竟算是家家有餘糧,而且隨著棉衣不斷被製作出來,百姓們過冬也舒服了很多。
沒有棉花的時候,中國古代老百姓都是以多件麻衣之類的禦寒,有錢的可以上皮衣,沒錢的很多時候就隻能硬扛。
中原王朝就算強盛的時候,往北也北不了多遠,就是這個原因。
太冷了,冬天沒法過啊。
而棉花、煤炭的利用,則是往北的關鍵。
這還隻是個開始。
等鋼鐵產量再好一點,趙諶打算把煤爐的鐵皮煙囪搞出來,還有玻璃、水泥,這些東西搞出來以後,普通百姓往北居住又會舒服很多。
隻不過石英砂燒製玻璃,石灰石燒製水泥,趙諶都隻知道一些大概,還得在實踐中慢慢試驗出最好的配比,才能大量生產。
趙諶不著急,他這才剛滿十歲,有什麼好急的。
當他十年八年太子,成年以後,就可以大展宏圖!
現在要解決的,就是糧食產量,人均糧食產量上去了,才能迎來更多的人口爆炸,普通人飲食水平上去了,百姓身體才能更強壯,創造更多的財富。
而且趙諶想要搞工業化,哪怕是輕工業,其實都會麵臨一個產品賣不出去的問題。
現在全世界才多少人,就算出海,又能賣多少人?
現在海外貿易雖然收獲頗豐,然而主要是因為賣的都是高價值產品,真要是輕工業化之後,年產那麼多的棉布啥的,你賣誰啊?
大英工業革命之後,就那幾十萬紡織工人的產量,就得靠炮艦打開全世界的市場了。
以大宋的體量,真要是輕工業化成功了,產品也是全世界都買不起的。
隻有提升內部的消費能力,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會有足夠的銷路。
這就是內循環的重要性。
而且全世界好東西那麼多,趙諶還想在有生之年,都搞來呢。
比如高產作物,土豆玉米紅薯這些東西,比如橡膠樹——這可是搞蒸汽機的必需品。
但是這些玩意彆說大宋,東南亞都沒有,得去南美才能弄到,沒有航海能力,是甭想了。
隻不過短途的一些東西,倒是有可能先搞來。
北宋海外貿易發達,南方以泉州等地為主,順著海岸線南下,東南亞那些海上陸上的國家基本都和大宋有貿易往來,然後沿著印度洋和印度交易,一直到阿拉伯海,而各地的特產諸如香料、硫磺、胡椒、象牙、犀角這些東西源源不斷的運到大宋,和大宋換取瓷器、漆器、絲綢、茶葉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