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想要嫣兒回宮的想法不知怎麼傳到了朝堂之上。大臣們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認為皇帝此舉不妥,一個已經離宮的女子再回宮有違禮教;有的則覺得如果嫣兒能讓皇帝重新振作起來,專心處理政務,那也未嘗不可。朝堂上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而皇帝也聽到了這些議論,這讓他更加糾結。
皇帝坐在禦書房中,聽著外麵朝堂上的爭論聲隱隱傳來,心中煩悶不已。他知道,自己對嫣兒的思念與渴望她回宮的想法,不僅僅是兒女私情,嫣兒在時,就如同春日暖陽照進這冰冷的皇宮,她的溫柔與聰慧總是能讓自己在處理完繁重政務後得到慰藉。
可是,大臣們的話也並非毫無道理。這宮中規矩森嚴,禮教大過天,嫣兒回宮必然會遭受諸多非議。皇帝皺緊了眉頭,手中緊緊握著一支筆,卻遲遲無法下筆批閱奏章。
此時,大太監李公公悄悄走進禦書房,輕聲說道“陛下,老奴以為,陛下對嫣兒姑娘的感情自是旁人無法理解的,但朝堂之事也不可不顧。陛下不妨先派人暗中將嫣兒姑娘安置在城郊彆苑,陛下可時常前去探望,一來可解陛下相思之苦,二來也可避免朝堂上的紛爭。”
皇帝聽了李公公的話,微微抬起頭,眼中露出一絲思索之色。這或許是個折中的辦法,可他又怕嫣兒會因此受委屈。但如今這局麵,也隻能暫且如此。
皇帝輕歎了一口氣,對著李公公交代道“就依你所言,此事一定要辦得周全,莫要讓嫣兒受了委屈。”李公公領命而去。
而朝堂上的爭論還在繼續,以禮部尚書為首的一派堅決反對嫣兒回宮,他們引經據典,強調祖宗禮法不可廢。而支持嫣兒回宮的一派,以宰相為首,他深知皇帝自從嫣兒離宮後就消沉許多,若是嫣兒能回來,對國家社稷或許也是好事。
宰相站出來說道“各位大人,陛下近日來因諸多事務勞心勞力,如今對嫣兒姑娘思念心切。嫣兒姑娘並非那等無德之人,她回宮或許能讓陛下龍心大悅,更好地處理政務。我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的心思我們也應體諒。”
禮部尚書卻冷哼一聲“宰相大人這是何道理?一個女子離宮後再回宮,這成何體統?若是開了這個先例,日後我朝禮法豈不形同虛設?”
兩派大臣互不相讓,朝堂上的氣氛愈發緊張起來。
在城郊彆苑中的嫣兒,還不知道朝堂上因為她的事情已經鬨得不可開交。她每日隻是在彆苑中種花、讀書,偶爾也會想起皇宮中的日子,想起皇帝溫柔的目光。她心中對皇帝也有思念,可她也明白自己離宮的事實,回宮之路怕是艱難重重。
這日,嫣兒正在彆苑的花園中修剪花枝,忽然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嘈雜聲。她心中疑惑,還未等她詢問,就見皇帝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嫣兒看到皇帝,心中一驚,手中的剪刀差點掉落。
皇帝看到嫣兒的瞬間,眼中滿是驚喜與溫柔,他走上前,輕輕握住嫣兒的手,說道“嫣兒,朕想你。”嫣兒的眼眶瞬間紅了,她低聲說道“陛下,您怎麼來了?”皇帝將朝堂上的紛爭以及自己的安排簡單地告訴了嫣兒,嫣兒聽後,心中滿是感動與擔憂。
“陛下,嫣兒不想陛下因為嫣兒與大臣們起爭執,這會影響陛下的聲譽與朝堂的穩定。”嫣兒的聲音輕輕的,但每一個字都透著堅定。
皇帝將嫣兒摟入懷中,說道“嫣兒,朕不在乎那些,朕隻在乎你。但如今也隻能先如此安排,朕會想辦法讓你光明正大地回宮。”嫣兒靠在皇帝懷中,默默地點了點頭,她知道,自己和皇帝的未來依舊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而朝堂上的爭論,依然像一團難以驅散的烏雲,籠罩著整個皇宮。
日子一天天過去,皇帝頻繁地出入城郊彆苑,雖然瞞著朝堂眾人,但還是有一些風聲傳了出去。這讓那些反對嫣兒回宮的大臣們更加不滿,他們開始暗中調查嫣兒在彆苑的情況,試圖找到把柄,徹底斷絕嫣兒回宮的可能。
嫣兒在彆苑中也察覺到了這種不安的氛圍,她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她開始在彆苑中做善事,收留一些無家可歸的孤兒寡母,教他們讀書識字、女紅刺繡。消息漸漸傳開,百姓們對嫣兒讚不絕口,都稱她是菩薩心腸。
這些事情也慢慢傳到了朝堂之上,宰相得知後,在朝堂上說道“陛下,嫣兒姑娘在城郊彆苑廣施善舉,百姓們都對她感恩戴德。這樣的女子,若是回宮,定能為陛下分憂,也可為宮中帶來祥瑞之氣。”
禮部尚書卻依舊不為所動“宰相大人莫要被這些表象所迷惑,嫣兒姑娘此舉或許是為了博取名聲,好順利回宮。這等心機深沉之人,怎能再入皇宮?”
皇帝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有了一個主意。他決定親自帶著幾位重臣去城郊彆苑視察,讓他們親眼看看嫣兒的為人。
當大臣們來到彆苑,看到嫣兒溫柔和善地對待那些孤兒寡母,眼中的真誠與善良不似作偽。有幾位大臣心中的想法開始動搖,但禮部尚書還是板著臉,不肯鬆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皇帝看著這一切,心中明白,要想徹底讓大臣們接受嫣兒回宮,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但他相信,隻要自己和嫣兒真心相待,總有一天,他們能夠克服所有的困難,再次相伴於皇宮之中。
嫣兒看著皇帝堅定的眼神,心中充滿了溫暖與力量。她知道,不管未來的路有多艱難,隻要有皇帝在身邊,她就無所畏懼。而這個小小的彆苑,似乎也成了他們對抗朝堂禮教的小小陣地,充滿了希望與愛意。
皇帝回宮之後,一直在思考如何徹底平息朝堂上的紛爭,讓嫣兒名正言順地回宮。他深知,僅僅憑借嫣兒在彆苑的善舉還不足以說服所有大臣,尤其是像禮部尚書那樣頑固堅守禮教的老臣。
皇帝決定下一道詔書,舉辦一場特殊的宮廷宴會,邀請朝中重臣及其家眷參加。並且在宴會上,他要讓嫣兒展現出獨特的才華與品德,讓眾人對她刮目相看。
嫣兒得知皇帝的計劃後,心中有些忐忑。她雖然在彆苑中自在生活,與百姓相處融洽,但麵對宮廷的繁文縟節和那些達官貴人審視的目光,她還是有些擔憂。然而,為了皇帝,為了他們的未來,她決定全力以赴。
在宴會當日,皇宮中張燈結彩,熱鬨非凡。大臣們帶著家眷紛紛入宮,他們都知道今晚的宴會不簡單,都在猜測皇帝的真正意圖。
嫣兒盛裝出席,她穿著一襲淡粉色的華麗宮裝,發髻上插著精美的珠翠,整個人顯得高貴而不失溫婉。當她走進宴會大廳時,眾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住了。
皇帝親自起身迎接嫣兒,牽著她的手走向主位。這一舉動讓在場的不少大臣皺起了眉頭,但他們也不敢公然違抗聖意。
宴會開始後,歌舞升平。皇帝笑著對大臣們說“今日朕設此宴會,一是與眾愛卿歡聚,二則是想讓嫣兒姑娘為大家展示一下她的才學。”
嫣兒深吸一口氣,走上前來。她先是吟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詞,詩詞中表達了對國家繁榮的祈願、對百姓生活的關懷以及對美好品德的崇尚。在場的文人墨客大臣們聽後,心中都暗暗吃驚,沒想到嫣兒竟有如此文采。
接著,嫣兒又展示了她的琴藝。她坐在琴前,玉指輕撥琴弦,悠揚的琴音如同潺潺流水般在大廳中流淌。那琴音仿佛有一種魔力,讓眾人沉浸其中,心中的浮躁和不滿漸漸消散。
表演結束後,皇帝滿意地看著眾人的反應。宰相首先站出來說道“陛下,嫣兒姑娘才貌雙全,品德高尚,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女子。臣以為,若嫣兒姑娘回宮,必能為後宮增添一抹亮色,也有助於陛下專心朝政。”
一些大臣聽了宰相的話,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然而,禮部尚書還是站了出來,他雖然也不得不承認嫣兒的才學和魅力,但仍然堅持禮教不可廢“陛下,嫣兒姑娘的才學確實令人欽佩。但她離宮之事畢竟有違禮教,若陛下執意讓她回宮,恐怕會引起天下人的議論,有損陛下聖明。”
皇帝皺了皺眉頭,他知道禮部尚書不會這麼輕易就被說服。這時,嫣兒緩緩開口說道“禮部尚書大人,嫣兒深知離宮之事於禮教有不合之處。但嫣兒對陛下一片赤誠之心,從未改變。離宮之後,嫣兒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與才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陪伴陛下,為陛下分憂。而且,嫣兒在城郊彆苑,也一直在傳播禮教思想,教導那些孤兒寡母遵循禮儀之道。嫣兒相信,隻要心中有禮儀,行之事皆符合正道,又何必拘泥於形式呢?”
嫣兒的這一番話讓在場的不少人陷入了沉思。禮部尚書也一時語塞,他沒想到嫣兒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就在這時,一位老臣站了出來,他是三朝元老,在朝堂上頗有威望。他捋了捋胡須說道“陛下,老臣以為,嫣兒姑娘的話也有幾分道理。我朝雖然重視禮教,但也應與時俱進,重視人的品德與才華。嫣兒姑娘的才學和品德我們今日都已見識,若陛下真心喜愛她,且她回宮能對陛下和社稷有益,老臣覺得可以考慮讓她回宮。”
這位老臣的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上投入了一顆巨石,引起了陣陣漣漪。許多大臣開始重新審視嫣兒回宮的事情,禮部尚書見此情形,知道自己再堅持下去也難以阻擋大勢,便不再言語。
皇帝見狀,心中大喜。他站起身來,大聲說道“眾愛卿今日之言,朕都已聽到。嫣兒回宮之事,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朕相信,嫣兒回宮後,定能為後宮帶來新的氣象,也會協助朕將國家治理得更好。”
大臣們紛紛下跪,高呼“陛下聖明。”
就這樣,嫣兒終於得以名正言順地回宮。回宮後的嫣兒並沒有恃寵而驕,而是積極地參與到後宮的管理中。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化解了後宮中的許多矛盾,與其他妃嬪相處融洽。皇帝也因為嫣兒的回宮重新振作起來,更加勤勉地處理政務。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在宮中傳為佳話,成為人們口中一段美好的傳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隨著嫣兒回宮,皇宮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後宮中原本的沉悶氛圍被一掃而空,嫣兒倡導的溫和、包容的相處方式,讓眾妃嬪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
在宮廷的花園裡,嫣兒常常組織一些女紅、詩詞、花藝的聚會,邀請妃嬪們一同參加。她耐心地教那些對女紅不太擅長的妃嬪刺繡的技巧,和擅長詩詞的妃嬪們互相切磋,分享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在嫣兒的影響下,後宮中彌漫著一股濃厚的文化和藝術氣息。
皇帝看到後宮的和諧景象,心中對嫣兒更加寵愛。他也開始更多地讓嫣兒參與到一些不涉及機密的政務討論中來,嫣兒總是能從獨特的女性視角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然而,國家的繁榮也引來了周邊一些國家的嫉妒。邊境的局勢逐漸緊張起來,有消息傳來,幾個鄰國正在秘密聯合,意圖對這個國家發動戰爭。
皇帝得知這個消息後,眉頭緊鎖。他開始頻繁地召見大臣,商討應對之策。嫣兒看到皇帝日益操勞,心中十分擔憂。她雖然不能像大臣們那樣在朝堂上出謀劃策,但她在後宮中也積極行動起來。
嫣兒組織後宮妃嬪們為前線的將士們縫製棉衣、準備乾糧。她還拿出自己的積蓄,購買了大量的藥材,命人製成方便攜帶的藥包,以便在戰場上救治傷員。
朝堂上,大臣們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派認為國家如今兵強馬壯,應該主動出擊,給那些意圖侵犯的鄰國一個下馬威;主和派則擔心戰爭會讓百姓生靈塗炭,主張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爭端。
皇帝在兩派之間權衡利弊,一時難以決斷。嫣兒得知朝堂上的爭論後,在一次與皇帝獨處的時候說道“陛下,嫣兒以為,戰與和皆有利弊。但若是能在戰爭之前展現出我國的強大實力與和平的誠意,或許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