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李恪的女護衛蘇敏家,就官辦武學塾。
由蘇敏的父親擔任教官。
民間百姓流行,窮學文,富學武。
學武經常受傷,好點的家庭還會配合補藥,讓孩子身體更好,哪怕受傷也能有好藥幫助恢複。
但既然是官辦,自然最多的是沒錢的家庭,那麼學武需要的刀槍劍戟的都是學塾準備。
有點家學的武將家可不會去武學塾,人家自己就能教。
不像文學塾,幾本書就行,筆都是你自己帶。
最主要的還是,這些孩子學完武就會學以致用,互相內鬥。
學文的互相鬥,那也隻是動動嘴皮子。
學武的互相看不順眼,那可就動手動腳的真打。
薛博士第一天巡察長安的武學塾,就在他眼前發生一場學子互毆。
薛博士第二天就上奏,說武學塾沒必要存在,不該每年花那麼多錢培養出一群隻會打架的人出來。
這事很快讓武官集體反對,因為大唐既然有科舉讓文人當官,就有武舉選拔出身手厲害的人當官。
和科舉需要從學塾畢業參加科舉一樣,武科舉也得有學塾教官的認證。
憑什麼你們文人能這樣,就要撤掉我們武官的,我們後人怎麼辦?
武官們得知薛博士的上奏後,群情激憤。
眾多武將聯名上書李世民,力陳武學塾存在的必要性。
他們指出,大唐邊疆未平,需大量精武之才守衛疆土,武學塾正是培育將才的重要搖籃。
若將其裁撤,日後武舉生源匱乏,軍隊素質堪憂,恐危及大唐社稷安危。
一時間,朝堂之上文武官員針鋒相對。
文官們多支持薛博士之議,認為當下應以文治為主,且武學塾耗費錢財,生徒又常滋事鬥毆,於治安亦有不利。
而武官們則堅稱,武學與文學皆為國家之重器,不可偏廢,且武舉與武學塾一脈相承,斷不可因噎廢食。
要說現在的朝堂是真的亂,蕭瑀一派和長孫無忌一派鬥。
李孝常為了兒子未來,糾結一群人喊著要求改唐律。
但是當初製定唐律的官員又反對改唐律。
現在又鬨出了文武之爭。
李世民都無語死了,怎麼這個薛博士當個禦史也能挑起事端?
還嫌朝會不夠亂嗎?
朝廷每年撥給教育的錢是定數,如果能把武學塾取消,那麼武學的錢不就能調給文學塾。
這一次,連國子監的很多官員都紛紛跟著薛博士一起上奏。
而這次文武之爭的起因,就是因梁師都之戰而起。
雖然大唐百姓有些人對這次戰爭不看好,但是在大唐的朝堂上,全部一邊倒的認為能打贏。
既然能打贏,那麼接下來誰去鎮守原本被梁師都占著的朔方城?
那裡可是大唐和西突厥接壤的地方,肯定得有重兵。
既然有重兵,那就得有帶兵的將領。
這些將領就得從明年的武舉裡出。
不少武將都看到了其中的好處。
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回武學塾,隻要通過畢業考試,就能正式參加武科舉。
隻要自己的孩子在邊疆曆練鍍鍍金,就能想辦法調回朝廷中央升官。
被薛博士遇到的打架事件,就是右驍衛統軍元弘善的孩子,欺負彆的武官孩子。
喜歡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