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義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為實,術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難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隱智卷二》這段話的含義如下
智謀的運用“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意為正確運用智慧可獲益,賣弄智慧則有害,暗中使用智慧能獲成效,公開炫耀則難有作為。比如三國時,諸葛亮運用智慧排兵布陣取得勝利,此為用智;而楊修揭露曹操底牌,賣弄才華,最終惹來殺身之禍,此為弄智
品德的體現“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是說君子之智在於不為私利謀劃,而小人總怕自己吃虧,儘顯狡黠。像古代的賢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心為公,不為自己謀取私利,是君子智慧的典範
忠義的重要性“不怨智寡,忠義失焉”強調相比抱怨智慧不足,更應擔憂忠義的缺失。在古代,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即使麵對曹操的優厚待遇,也不改忠義之心,成為千古傳頌的忠義楷模
上下級的要求“上惟忠,能次之。下為實,術次之”指上司看重下屬的忠誠,其次才是才能;下屬應注重實在,權術為次。例如,嶽飛對南宋朝廷忠心耿耿,其軍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成為民族英雄;而下屬對嶽飛也是實心追隨,共同抗金
人心的洞察“不明其心,厄之難止”表示若不了解人心,困境就難以停止。如項羽不了解劉邦的心思,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最終導致自己陷入困境,烏江自刎
智者的言行“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是說愚者炫耀智謀是愚蠢,智者輕易言智會招禍。比如,三國時期的許攸,自恃有才,多次在眾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功勞和智慧,最終被曹操所殺
這段話適用的場景有很多
職場中員工應低調運用智慧為公司解決問題,不可賣弄,要對上司忠誠,對同事真誠,注重實乾,而非專營權術,如此才能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
人際交往中要真誠待人,不可處處算計,不為私利損害他人利益,洞察人心,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衝突
領導管理中領導者要重視下屬的忠誠和踏實,自身也要有智慧且低調,不炫耀,樹立良好形象,帶領團隊更好地發展
以下是與這段話相關的典故
七縱七擒
諸葛亮為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對南夷酋長孟獲七次擒獲又七次釋放,最終使其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諸葛亮運用智慧,以攻心為上,避免了單純的武力鎮壓,實現了地區的長治久安,體現了“用智者利”以及“暗用無敵”,其智慧和策略的運用十分巧妙,且不彰顯自己的功績,隻為達成穩定後方的目的
楊修之死
楊修聰明過人,但他恃才傲物,多次在曹操麵前賣弄才華、擅自揣度曹操心意並公之於眾,如解讀“一合酥”“活”字等事件,最終因在曹操與劉備作戰時,擅自以曹操名義下達命令,導致戰事不利,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為由處死此典故充分說明了“弄智者弊”,楊修過度炫耀自己的智慧,不懂得隱藏鋒芒,最終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先憂後樂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他一生以天下為己任,不為自己謀取私利,無論在朝為官還是被貶謫在外,都始終心係國家和百姓,是“不為己謀,君子之智”的典範
關羽之義
關羽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後,始終對劉備忠心耿耿,即使曹操給予高官厚祿、金錢美女等優厚待遇,關羽依然不為所動,一心隻想回到劉備身邊後來在華容道,關羽念及曹操昔日的恩情,不顧軍令狀放走曹操,體現了他重情重義的高尚品質,是“忠義”的代表,也展現了關羽在麵對利益誘惑時堅守忠義的智慧選擇
以下是一些可以說明“下為實,術次之”的故事
範蠡助越滅吳後歸隱
範蠡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助其成就霸業。成功後,範蠡深知“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沒有貪戀權位和財富,選擇急流勇退,化名鴟夷子皮,攜西施歸隱經商,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他的行為體現了“下為實”,即注重自身的實際安危和長遠利益,不被眼前的榮華富貴所迷惑,以一種實在、穩健的方式安身立命,而非憑借權謀之術繼續在朝堂爭鬥
曾國藩裁軍
曾國藩憑借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建立赫赫戰功,成為清政府倚重的力量,當時他手握重兵,若有異誌,或可成就一番大事。但他卻選擇自剪羽翼,主動上疏請求裁撤湘軍,以此向清政府表明忠心,消除了朝廷對他的猜疑和忌憚,贏得了慈禧的信任和進一步賞識,得以善終。曾國藩不依賴權謀之術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是以裁軍這一實在的行動,展現了對朝廷的忠誠和自身的穩重,詮釋了“下為實,術次之”的道理
曹劌論戰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曹劌求見魯莊公並請求一同參戰。在戰場上,曹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才下令魯軍出擊,最終取得勝利。戰後,曹劌解釋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儘了。而魯軍此時士氣正盛,所以能夠戰勝齊軍。曹劌不追求花哨的戰術,而是基於對戰爭實際情況的準確把握,即士兵的士氣和作戰的時機,以實實在在的作戰策略贏得了勝利,體現了“下為實”的智慧
趙括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將。趙括雖精通兵法理論,卻缺乏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不懂得根據實際戰場形勢靈活應變。最終,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括過於依賴書本上的權謀之術,而忽視了戰爭的實際情況,與“下為實,術次之”的理念背道而馳,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借古鑒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