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歲月總是美好而短暫的,安民軍麵臨的處境仍然極其險惡,北麵是如狼似虎的清軍十萬追兵,豪格尼堪吳三桂滿達海等都是能征慣戰之輩;南麵是仇視義軍的殘明軍隊,曾英楊展勇武絕倫,多次擊敗過義軍,樊一蘅居中指揮。地方鄉紳和團練仇視大西軍,處處與大西軍作對,安民軍也深受其害。安民軍必須尋找戰機,一舉擊敗清軍或者明軍兩者之一,在四川盆地形成雙峰並立的局麵,這當然是最好的期望;至少在四川盆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這是中等願望;最差的,也要打通到貴州的通道,脫離清軍的控製範圍。
巴嶽山俯視江右各地,威脅著重慶到成都和順慶的官道,是一個塊形勝之地,李定國迫切想在這裡建立一些群眾基礎,在這個地方留下釘子,為即將到來的大戰作好準備。
孩子餓得實在沒有辦法,楊桂三趁著夜色從村子後麵的山崖上抓著老藤往下降,落進村後的桑林中,偷偷摸到桑林的邊緣,看見有一隊士兵正在巡邏,他將身子貓進桑林下的茅草裡,屏住呼吸。
“譙隆,肚子餓得很。”其中一個士兵說道。
“怎麼辦,我也餓啊。”叫譙隆的士兵說道。
“我看那邊山坡上,有一片蘿卜,咱們搞點來吃。”
“不許,大都督說了什麼?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偷蘿卜吃更不行。”
“譙陵,就你正經。”譙隆埋怨了一句,幾人說話間就走得遠了。
估摸著幾人走得遠了,楊桂三貓著身子,向自家的房子摸去,剛剛推開院門,就發現幾個拿著大刀的士兵瞪著自己,眼前一黑,心想這下子可完了。
“你叫什麼名字?”
“小人叫楊桂三。”
“到我們的營地乾什麼,是不是刺探軍情,說。”那個叫譙隆的士兵大吼一聲,將楊桂三嚇得腿直打咆哮。
“小人,小人本是楊家溝人,近日聽聞大軍來到,便外出避難,今晚孩子餓得實在沒有辦法,才偷偷摸進村子,回家給孩子找些吃的。”
“莫要誆我們,我看你就要像個探子。”譙隆。
譙陵聽見譙隆這麼說,眉頭微皺。“你莫要害怕,如果這是你家房子,我們不告而入,還要跟你道一聲對不住呢。”
“小人豈敢,各位大人隨意。”李桂三看著譙隆凶神惡煞的樣子,哪裡敢說半個不字。
“隻是你既然說這房屋是你家,請問這房屋裡有什麼東西,你可知道?”楊桂三一聽冷汗涔涔,這是要和自己對質啊,隻是這幫大頭兵進去過,房子還能留下什麼東西?
“自然是知道的,不過小人走了幾日,不知道其它人可來過?”楊桂三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你們都拿完了,我知道有什麼用?
“哈哈哈。”譙陵站了起來,拍了拍李桂三的肩膀,“楊兄弟,安民軍有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我們是絕對不會動你的東西的。而且,有我們在,誰也動不了你們的東西。”
“幾位大人不要多想,大軍為國為民,小人等進獻點東西,是萬分應該的。”楊桂三聰明地說道,先保住命再說吧。
“楊兄弟,安民軍的任務就是保境安民,我們不會拿你的東西,你放一百個心,大膽說吧,要不然我來問你,你答吧。”譙陵知道這些百姓已經被亂兵嚇傻了。
“堂屋裡有個桌子,是什麼樣的?”譙陵問道。
“大人,是一個紅色的八仙桌,小人爺爺傳下來的。”
“房子裡有些米,放在哪裡的,大概有多少?”譙陵問道,亂世裡,米可是救命之物啊,應該隻有主人才知道。
“回大人,放在閣樓上的一個米罐子裡,大概還有一小半罐子。”
譙陵臉上露出了笑容“楊兄弟你受驚了,進了你的屋子,我們安民軍就對物資進行了清點,東西和數量都能核對得上,譙某一時好奇,看過你家的家譜,你啊,確實叫楊桂三。我等不告而入,請你海涵。”譙陵扶起楊桂三。
“不敢,不敢。”
“既然孩子急用,楊兄弟你快些取吧。”譙隆不好意思地說道。
楊桂三爬上閣樓,找到屋角的米罐,一股米香傳了出來,伸手進去,米絲毫未動,他眼淚一下就流了出來。
取了米,楊桂三準備出門“楊大哥,你請等一等,咱們不告而入,實是冬天太冷,不過咱們可不敢睡你的床,都是用稻草茅草鋪地而睡。”譙陵說道。
“我知道,你們真是太好了,義軍啊。”
“我們是安民軍,自然要以安民為宗旨,為是補償你,咱們給周邊的土地都種上菜,還給你澆上了,另外給你院壩全部鋪設上了石板,打了一個石磨,還給你打了一床曬席,以後晾曬糧食就方便多了。”譙陵指著院子裡嶄新的石板院壩。
楊桂三走到院壩裡,欣喜若狂,他好早就想給院壩鋪上石板,打糧曬糧效果好,損失少,這個地方,就是相親,人家都得問你家院壩鋪石板沒有,有多大。可是人口少,缺技術,一直不能成功,如今嶄新的石板院壩就在院子裡擺著,怎麼不叫他高興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你看那邊的亭子沒有,這是我們剛剛給村子建的,亭子裡還有建了一口嶄新的大水磨,以後磨米磨麵都不用自己費力氣了。”譙隆指著遠處的溪流邊的一個新亭子說道。
“你們真是仁義之師啊。”楊桂三激動地說。
“楊兄弟,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楊桂三走了一天,就從山上三三兩兩的走下來幾百百姓,先是老人下山來,在老人們的鼓勵下,青壯年和孩子們也下了山。
老百姓見安民軍秋毫不犯,看著翻修一新的院子,轟隆轟隆的水磨,還有一條新石板路將院中房屋串連起來,感動得直落淚。
炊煙又在巴嶽山升起,百姓逐步回來家中,楊家溝的族長楊之洞係泰昌年間的舉人,任巴嶽書院掌院多年,在遂寧、銅梁和大足幾個縣桃李芬芳。
這一日他找到李定國“老朽楊之洞,見過大都督。”楊之洞見李定國年紀尚輕,便不說拜見而說見過。李定國見他年紀已近六旬,一派儒雅氣度。“之洞先生賢名,如雷貫耳,晚輩仰慕已久,隻是無緣拜識。”李定國連忙行禮,像楊之洞這類謙謙君子,未必有多少實用之術,但絕對可以影響世道人心,這就是所謂信仰的力量。
“之洞先生請上座,武水都,快給先生看茶。”李定國熱情地忙碌著,滿臉堆笑。
“大都督戎馬倥傯,還如此禮賢下士,楊某佩服。”楊之洞捋著胡須高興地說道。
“安民軍以保境安民為要,之老乃巴蜀名士,社會賢達,定國正要向之老請教。”
“不敢不敢。”楊之洞自謙道。
“巴嶽山鐘靈神秀,安民軍到達後,急欲整治田園,恢複生產,隻是不知道這巴嶽山適合什麼作物,有些什麼產業?”李定國疑惑道。
“哈哈哈,大都督不問蒼生,先問稼牆,倒是令老夫有幾分意外,不過也符合安民軍的作法。我回來後,看見了安民軍的努力,很得人心,隻是你們長年征戰,於稼牆不甚熟悉,這都可以學習,容後老朽稟告大都督。”
“請之老知無不言。”
“今日老朽來,為的是明日春社之事,楊家溝鄉黨們回鄉在祠堂一聚,懇請大都督賞光。”
“之老盛情,李某感激不儘,定然赴約。”
楊之洞告彆後,李定國便吩咐譙山為赴約備禮,第二日由譙山和武水都等人陪同赴約。
次日,春和日麗,楊家祠堂熱鬨非凡,祠堂下的院壩裡,架起了幾口大鍋,鍋裡熱氣騰騰,楊之洞熱情地招呼著鄉黨。
日上三竿,李定國等趕到了楊家祠堂,楊之洞早已在路口相候。
“大都督貴客遠來,楊家祠堂蓬壁生輝。”李之洞拱手行禮。
李定國譙山等連忙還禮,“之老盛情,李某無上光榮,今略備薄禮,莫要嫌棄啊。”
“大都督厚禮,之洞代鄉黨心領了,部隊急需,之洞不敢收啊。”原來李定國出手也是大方,送了六條野豬,四隻鹿,還有二十斤雪花鹽,在那個食物緊缺的年代,自然非常受歡迎。
“這豬和鹿,原產巴嶽山,李某隻是代楊家兒郎為之老取來,真正的禮物,就隻有這二十斤雪花鹽而已,之老莫要嫌棄。”李定國拉著楊之洞的手,招呼鄉民將禮物卸下,楊之洞牽著李定國落席。
這是安民軍打獵之物,正合春社祭祀之需,眾人連忙卸下,將肉割了,放在鍋中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