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知道,對方和第四代也不是一路人。
果然,聽了林麥冬的話,王虹衛隻是搖搖頭,沒多糾纏,當然也沒回答預算的問題,而是翻開那本計劃書,看了一會兒,忽然問
“我注意到,你在計劃書裡給《雇傭人生》設定的時長是812分鐘……能不能告訴我,你心裡真正的時長具體是多久?”
聽他這麼問,林麥冬就知道他看出了貓膩,嘿嘿笑道“您不是已經瞧出來了嘛,11分鐘,onereeler!”
onereeler是國外一種相當流行的影片概念。
它的出現,最初源自電影膠片規格。
膠片電影時代,一部電影無論拍攝還是最終的成片,母帶都是論盤(卷)來計算的,一盤膠片以聲速播放的話,可以播放大約11分鐘左右。
onereeler就取自這個寓意,意為一盤膠片的“電影”。
目前國內了解的人不多,國內理解的所謂短片,其實普遍超過40分鐘,相比之下更應該叫“中片”……
王虹衛深深看了林麥冬一眼,這個學生比他想象的還有野心。
onereeler目前非常受歐洲、北美獨立電影藝術領域追捧,據他了解,很多歐洲先鋒電影人物,都對這個似乎回歸原教旨的概念讚譽頗多。
他搖搖頭,不再多想,轉而繼續問道
“你計劃書裡沒提到用什麼攝影機?”
“這個要看青影廠那邊怎麼安排,所以我就沒寫。”
“你自己的想法呢?”
林麥冬沒有半點猶豫“隻要16攝影機就可以,品牌沒什麼要求,不瞞您說,我之前隻接觸過超級8,不論什麼牌子的專業攝影機,我都得熟悉一段時間才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對他的回答,王虹衛沒有意外。
這個年代的攝影機還是很精貴的東西,尤其是專業器材,價格貴得嚇死人,普通家庭根本接觸不到。
他繼續問道“為什麼選擇16?35不是更好?是為了節省預算嗎?”
這裡要說一下,所謂16、35攝影機,說得其實是使用16膠片或者35膠片的攝影機。
膠片攝影機一般分為3種,分彆是35、16和8(此外還有super格式及60、75格式,但要麼未研發,要麼不常見,按下不表),而這些,說的則是膠片的寬度。
膠片越寬,畫幅就越大,底片麵積越大,播放時的畫質也越清晰細膩。
比如林麥冬之前說的超級8,就是索尼出的一款使用8膠片的手持攝影機,不過它拍攝出來的片子,也就隻能在家裡的電視上播放。
清晰度太低了,根本上不了大銀幕。
能在大銀幕上播放的片子,普遍都是使用35拍攝,清晰度高,畫質好,成像清楚。
不過相對的,寬度越大,成像越清晰的膠片,成本也越高。
依舊以一盤膠片舉例,一盤每秒24幀能播放11分鐘的標準35膠片,大概長1000英尺(305米),而一盤同樣幀數同樣時長的16膠片,隻需要400英尺(122米)。
兩者單隻是膠片原料的耗材成本,就相差數倍,更彆提清晰度等因素了。
所以王虹衛的第一反應,是林麥冬在刻意壓縮成本。
喜歡我做導演那些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做導演那些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