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
一個很有趣的詞。
原則顯然是剛性的,是必須要執行的標準,可一旦添加了“上”這個字,剛性的“原則”就變成了彈性的,模糊了其所代表的規則、通則等必然要素,成為一個變通的詞,從必然性變成或然性。
它有時候可以是原則的反麵,有時候又可以是對於原則暫時不成熟的強調。
領導們本次會議做出的決定,就是後者——
我們原則上同意,但還需要再看看,再觀察,所以,你們的計劃可以根據報告進行有限度的展開了!
電視電影計劃,“有限度”地獲得了批準。
至於“有限”的、需要觀察的是什麼,當然是當初做報告書的時候,林麥冬就夾私貨,塞進去的《我們倆》的拍攝計劃!
這部小成本電影,得到了它本不應該得到的強烈關注……
林麥冬本來以為自己對最終的結果,不會有太多情緒,但當他在煙霧繚繞,肺都差點變成煙熏肉的會議室,聽到c位領導宣布會議決定,宣布可以推進《我們倆》的拍攝,隱隱要把它作為標準的時候。
他發現自己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平靜!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真的改變了“曆史”,電視電影計劃因為他,提前了整整2年!
2年時間看似不長,但卻會發生很多事。
比如,1995年,國產電影還有100多部上映,而即將過去的1996年,這個數字隻剩30多部,可以摸到導筒的華國導演銳減到101novel.com多人。
而在即將到來的,更為艱難的1997年,整個華國,隻有10個導演和他們的團隊有戲拍……好萊塢強勢入侵帶來的顛覆性影視體驗,以及僵化的電影市場體製下,電影人感受到的,真的是讓人喘不過氣的絕望。
那種絕望彆說這個時代的人,連林麥冬這個重生者,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它是全方位、從上至下,整個電影產業許多許多問題聚集起來,形成的絕境。
根本不是個人力量能夠扭轉的。
所以重生回來,考上北電後,林麥冬從來沒有嘗試過自己要改變些什麼,他是個理智的人,很清楚個人能力的極限。
也因此,當改變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其實是缺乏實感的。
他第一時間考慮到的,是《我們倆》終於可以開拍了,自己人生第一部長片,終於有了麵世的資格。
直到走出電影電視部大樓,一向沉穩的張海芳,忽然用力拍拍他的肩膀,用隱隱帶著激動的聲音對他說
“我們成功踏出第一步了,麥冬,你在報告裡提到的國產電影的絕境,算是有了第一縷曙光!”
林麥冬才後知後覺——
對哦!
領導一句輕飄飄的“原則上同意”,影響到的可不隻是《我們倆》,還包括每年上億的國有資本投入。
這產生的效應,可不是影響一部兩部電影,而是整個國產製片市場的體量!
類比的話,大概足夠每年拍攝10部《陽光燦爛的日子》那種“大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