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世前奏文化複興的曆史語境
貞觀年間,華夏大地恰似熬過寒冬的勁木,新芽競發,綻露文化複興曙光。隋末動蕩雖曾致典籍散佚、學館荒廢、儒道式微、佛刹蒙塵,但大亂之後人心思治,渴求秩序與精神寄托,為文化重生備下溫床;唐廷掃平六合,一統江山,國內烽煙漸息,政令暢行,四海升平,倉廩漸實,民生安穩,為文化滋養供足錢糧、彙聚人才,使飽學之士、才藝匠人能安坐書齋工坊,潛心創作傳承。
且大唐疆域遼闊,東接滄海,西逾蔥嶺,南瀕炎海,北抵大漠,民族混居,異域來朝,如百川歸海,帶來多元文化溪流,天竺梵音、西域胡舞、波斯工藝紛至遝下,激蕩本土文化深潭,泛起創新漣漪,在這兼容並蓄時代,文化繁榮大勢已成,待時噴薄。
二、佛典東來玄奘西行的文化苦旅與碩果
貞觀初,玄奘法師懷求法宏願,毅然西行,穿玉門、渡流沙、翻雪山,孤身涉險五萬裡,遍曆西域、天竺諸國。途中,沙漠炙烤、乾渴瀕死,淩山雪崩、失伴遇險,異域語言不通、風俗難適,皆未挫其誌。抵天竺後,入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大德,研習《瑜伽師地論》等諸經論,辯經法會舌戰群賢,聲名鵲起,十數年間學通大小乘佛法,集梵文佛典六百五十七部而歸。
歸國後,玄奘於長安慈恩寺譯經不輟,率弟子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文精準典雅,創“新譯”風格,糾舊譯訛誤;所著《大唐西域記》詳述沿途百三十八國風土,地理山川、政教風俗、物產人文曆曆在目,是研究中古中亞、南亞史地瑰寶,為文化交流存詳實記錄,更引大唐佛風熾盛,寺塔林立,宗派如法相、華嚴漸興,信徒廣增,佛學從玄奧梵學化為本土文化靈韻,浸潤朝野。
三、儒教重振經典注疏與教育革新
貞觀尊儒,太宗敕令顏師古考訂《五經》文字,糾謬補闕,成《五經定本》,統一經文;孔穎達領銜群儒編《五經正義》,廣采眾說,融漢魏六朝舊注,義理闡釋明晰完備,經官方頒行,成科舉取士圭臬,儒學教義借此規範傳揚,學塾、州縣學、國子監皆奉為準繩,生徒研習、博士講授有章可循,儒學正統複歸,綱常倫理再植人心,朝堂論政、民間教化皆循儒道,禮義之風漸拂華夏。
教育體係革新同步,國子監擴招生員,細分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科目完備,師資精良,四方英才彙聚;地方官學普及至縣,定期考課,獎掖優學,貧寒學子憑才學晉身仕途,門第之隔漸破,民間向學成風,儒經誦讀聲傳巷陌,文化傳承有序,士人群體壯大,為政務、文學、學術各領域注入生力。
四、文學新篇詩韻初起與文風蛻變
文學於貞觀開啟新程,詩歌掙脫齊梁浮靡,朝剛健清新轉向。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年少才高,以歌行體縱橫才情,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鋪陳山川勝景、懷才不遇,文辭瑰麗、氣勢磅礴;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抒建功豪情,一掃綺麗柔弱,露大唐氣象。
宮廷詩壇亦革新,李世民倡雅正詩風,君臣唱和,魏徵、虞世南詩賦含勸誡、頌德、詠物多元意趣,格律漸嚴整,詩意求深遠,為盛唐詩峰奠基;散文駢散兼行,魏徵諫疏直言時政,文筆犀利質樸,開實用文風;李華、蕭穎士複古倡“宗經”“載道”,預古文運動先聲,文學創作在多元探索中蓬勃,佳作迭出,為文化星河添璀璨繁星。
五、藝海拾貝書畫、樂舞與工藝盛景
書畫藝術登峰造極,書法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各領風騷,歐體險峻嚴謹,《九成宮醴泉銘》骨力勁健;虞書溫潤圓融,《孔子廟堂碑》典雅平和;褚字靈動飄逸,《雁塔聖教序》風姿綽約;薛稷承褚風而瘦勁,筆鋒犀利,墨韻流淌間儘顯盛世氣度,墓誌、碑刻、經卷處處留墨香,學書者眾,書風漫朝野。
繪畫閻立本丹青神妙,《步輦圖》繪吐蕃求婚,人物栩栩如生,神情畢現,筆墨寫實傳史;吳道子“吳帶當風”,寫意線條勾勒地獄變相、神仙靈異,墨彩飛揚,震撼人心,寺觀壁畫成藝術長廊,民間繪事亦興,畫師輩出;樂舞異域同輝,《霓裳羽衣曲》仙樂飄飄,融胡樂旋律、道教意象,宮廷燕樂設坐立部伎,十部樂彙中外精華,胡旋舞、柘枝舞風靡朝野,舞者蹁躚,觀者如醉;工藝精巧,金銀器鏨刻細膩,銅鏡紋飾繁複,陶瓷“南青北白”爭奇,絲綢紋繡華美,匠心獨運,文化借器物凝華夏精魂,傳海外萬方,綻貞觀文化全域繁榮之花。
喜歡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