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古詩是《憫農》。《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憫農》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中國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是多次入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
《憫農》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憫農》翻譯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3《憫農》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貴下獄。唐武宗時為宰相,後出任淮南節度使。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注釋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賞析此句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突出農民種地的不易和勞累。
原文
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