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後,為什麼長安再也沒做過首都?】
關中父老:什麼?!
始皇帝:長安做首都?們鹹陽不好?
劉邦:雖然洛陽也好,但長安是乃公取的名字。
李淵:唉,我也想在洛陽。
李世民:長安是有點舊了,生活垃圾也多……
【唐朝以後,為什麼沒有帝王願意定都“長安”?
說起長安,作為秦、漢、隋、唐這四個大一統帝國的首都,在中國曆代都城的地位中,那絕對是老大哥級彆的。
諸葛亮奮鬥一生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始皇帝:我們都城是鹹陽啊,你們給鹹陽改名了?
諸葛亮:啊?咱說的不是洛陽?
後朝聽三國故事的部分百姓:東漢都城就是洛陽,劉皇叔延續的是東漢,而且長安已經不太適合做國都了。
另一部分百姓:劉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後,肯定是複西漢啊!況且洛陽四戰之地,根本無險可守,想要立足關中,長安才是根本。
還有一部分兩邊都不讚成:有沒有一種可能,舊都是指長安和洛陽兩個呢?肯定是長安和洛陽都光複,才能算真正的統一啊。
【但是咱們細看,自從唐代以後,再也沒有一個朝代願意把都城定於長安,這絕非偶然,其背後反映出的是政治經濟的曆史變遷。
漢唐定都長安,那是看準了長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我們就以西漢為例,看看長安城到底好在哪裡。】
關中父老:我們長安哪兒都好,易守難攻還產糧。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就開始琢磨定都的問題,當時長安和洛陽是兩個熱門大選,呼聲最高的呢其實是洛陽。
因為當時劉邦手下的功臣們大多是沛縣的,距離洛陽更近,而且定都長安的秦朝剛剛二世而亡,大家也都比較忌諱,所以京都洛陽是再合適不過的。】
始皇帝:(輕輕)沛縣啊……
秦朝的劉季:哈?乃公以前還以為重名……
沛縣知道劉季大名的人:什麼情況?
【但是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這時候就給他分析,首先從經濟上看,關中平原的麵積3萬多平方公裡,比起洛陽平原那是大了30倍有餘,在農耕時代,關中的糧草和資金能養活更多的兵力和人口,這是其一;】
正想方設法報仇的張良:哦?沛縣劉邦是吧,讓我猜猜現在去沛縣的話有沒有埋伏呢?
漢初的婁敬:沒有我嗎?終究是錯付了。
【其次呢我們看政治。劉邦稱帝後主要的軍事威脅除了北方的匈奴,還有就是他之前大封的異姓諸侯王。
像韓信,彭越,英部這些人,他們盤踞在關東,手握重兵,必然是中央朝廷最大的隱患。
而洛陽靠近關東地區,如果這幫異姓王突然謀反,攻破了滎陽、虎牢關,兵臨城下那是分分鐘的事情。但如果據守長安起碼離關東更遠,留給劉邦反擊的時間則更充裕,謹慎的劉邦聽了張良的解析,決定定都長安。】
韓信、彭越、英布:張良這家夥真陰!可陛下竟然也真這麼防著咱們?
劉邦:哈,哈哈,哈哈哈……
張良:來人,傳下去,我又病了,傳染病,任何人來都不見。
【可是到了北宋建立的時候,長安的優勢幾乎蕩然無存。
首先是經曆了秦、漢、隋、唐四代帝國的大規模開發,加之戰亂的征伐,號稱沃野千裡的關中平原森林覆蓋率大幅下降,導致水土流失加劇,之前引以為傲的耕地也日漸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