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同人之後,我就在對比網大的思路,想看看現在的編導,想表達的是什麼?
對比之下,發現他們有市場的考慮,這也沒錯。
然後對原著也花了一定的心思。
但是各方麵條件不成熟,各部門的協調性不夠,所以看著有些生硬。
如果單單看片段,還是看得下去,我自己就是被抖音裡的網大片段打動,這才動心思去看一看。
也的確有亮點。
但是整體出現不協調,這跟有些思路沒有成熟,有些原著的精神沒有吃透,一句各方麵協調性不足有關。
我倒是認為演員還是選得不錯的,可惜的是機緣沒到,沒法把人家的優勢發揮出來。
之所以有這麼一個認知,也是跟過去看劇的體驗有關。
記得以前有一部吳倩蓮主演的電視劇《阮玲玉》,這個劇我隻瞄了幾眼,但是兩句台詞讓人印象深刻。
一句是寧靜演的胡蝶,她說,她的戲阮玲玉都可以演,可對方的戲,她則不一定能演。
然後是阮玲玉說的一句台詞,她說演戲這個行業,外行看演員,內行看導演。
這都是圈內人的攀談。
現在也知道一些常識,演員的確就是被動的。
也許最後紅的是演員,但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一切因素的協調運營。
所以說,儘量彆去罵演員,人家夠辛苦的了。
與網大《九陰白骨爪》掐成對比的劇作就是以前tvb的《九陰真經》。
這部戲其實是各方麵條件成熟之後的產物。
那麼先捋一下故事開頭,一邊講述,一邊分析。
這也是評彈的表現手法。
金庸生前很喜歡蘇州評彈,那麼現在用蘇州評彈的方法來評析他作品的衍生物,也算是一種致敬。
一開始是黃藥師要報仇,他是青城弟子,與師妹相戀。誰知道師父看上了師妹,設計陷害他,師妹被逼自儘,臨死跟他說,將來你殺人的時候,多想想我。
一看這個開頭,不但是標準的武俠劇模式,也是滿滿的金庸套路。
武俠影視劇少不了複仇這一因素,一開始就來了。
而且金庸作品裡師父跟徒弟總是搞不清楚,師父要害徒弟,徒弟要殺師父。
這不,這裡齊活兒了。
而且看看這台詞,分明是謝遜的劇情。
不過沿用至此,不但不出格,不都是金庸的人物嗎?而且還有深意。
看到後來就知道,黃藥師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什麼腦子都動得出來。
師妹果然了解他,難怪他仇恨滿懷,憤恨填膺。
他不知道從哪裡學來一身好武藝,開始了複仇之路。
有了武藝,青城派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師父躲著他,找不到了。
於是他闖禍,要逼他師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