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看了科舉落榜生黃巢”
“他簡直就是世家門閥的噩夢”
“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科舉落榜生同樣起義了呢?”
“當然有了!”
“他就是洪秀全”
“讓我們看看這個科舉落榜生屢試不中之後做了什麼吧”
………………
“啊?居然還有科舉落榜生造反?”
朱元璋瞪大雙眼,滿臉驚愕之色,難以置信地開口說道
“這簡直太出乎意料了!”
一直以來,他對於書生的印象便是手無縛雞之力、性格懦弱且膽小怕事,
想當年自己沿街乞討時,便時常聽聞人們議論那些所謂的窩囊書生,
那時的他雖然落魄但也瞧不起有些膽小的書生,
他心中暗暗想著,某些個書生恐怕遇到點風吹草動都會嚇得屁滾尿流吧,
然而如今事實卻擺在眼前,看似文弱的書生竟敢揭竿而起,公然造反!
這讓朱元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喃喃自語道
“原來並非如此啊,他們的膽子竟如此之大!”
在此之前,朱元璋始終認為,敢於造反之人必定是手握重兵的將軍之類,
唯有將軍方有可能在激烈的造反戰爭中存活下來,
他們不至於剛剛舉起反旗,便被朝廷的大軍迅速剿滅,
可眼下的情形卻完全顛覆了他過往的認知,
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然陷入極度的混亂之中,
就連一向以斯文著稱的讀書人群體都被逼得走上了造反之路,
由此不難想象,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究竟過著怎樣水深火熱的日子,
想來那清朝的“慈禧太後”定然是對百姓橫征暴斂、極儘盤剝之能事,才會導致民怨沸騰到如此地步,
否則的話,這洪秀全又怎能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呢?
況且聽其名諱,怎麼看都不像是精通武藝之人,
如此看來,當真是文人造反,足見百姓生活之艱難困苦已達極致!
【洪秀全,原名火秀,為避諱上帝名諱改名秀全】
【他是太平天國天王,清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漢族客家人】
【他七歲時才開始讀書,也還算聰慧】
【1827年,也就是十三歲時他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試——縣試】
【在這次考試中他名列前茅】
【但等到去廣州參加府試的時候他落榜了】
【家境貧困的他隻能在回到家鄉後一邊務農一邊學習】
“果然啊!那些能夠在曆史長河中留名的人,皆非凡夫俗子啊!”
李世民不禁感慨萬千,
且看那洪秀全,年僅七歲才開始踏上求學之路,
到了十三歲時,已然具備參加考試之能力,
如此早慧聰穎,實乃令人驚歎不已,
毫不誇張地講,稱他為寒門貴子,可謂名副其實,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於尋常百姓而言,想要讀書識字,簡直難如登天,
若洪秀全有幸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想必憑借其卓越天資和不懈努力,定能成為當時舉世聞名的大才子,
好在如今的他,雖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但同樣在浩瀚史書中留下下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麵對這般人物,李世民內心深處完完全全是由衷的讚賞,
無論是昔日揭竿而起、造反起義的黃巢,
亦或是此刻正站在眼前的洪秀全,此二者皆是經天緯地之才,
隻可惜未能邂逅獨具慧眼、懂得賞識他們才華的伯樂而已,
倘若有朝一日,此類賢能之士得遇明師指點迷津,必定會對國家忠心耿耿,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唉……朕著實對這兩人傾心有加呀,若是當真能夠令他們心悅誠服,心甘情願為朕效力,那該有多好!”
李世民長長地歎了口氣,言語之中流露出滿心的遺憾與惋惜,
畢竟,像他這般愛才惜才之人,實在不願看到任何一顆明珠蒙塵。
【兩年後,他去了私塾當伴讀】
【在私塾待了一年,私塾發現他學識淵博,於是聘請他為老師】
【本以為以後自己的科舉之路會非常順利,哪成想洪秀全接連三次都在廣州院試落榜】
看到這裡,清末時期的世家們一個個都不禁渾身顫抖起來,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這……這該不會是黃巢第二降臨世間了吧?”
眾人麵麵相覷,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色,
想到曾經的黃巢之亂,這些世家大族們越發感到惶恐不安,
“那我們還是趕緊燒掉族譜跑路吧,要不然若是曆史重演可不好了?”
確實,要真是這樣的話對他們的小命可不太友好,
“不行!僅僅這樣做恐怕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