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建立自主的技術體係,那麼依賴他人終將無路可走。
然而,在1996年,要改變人們的這一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便是許寧自己,也是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才有了這樣的認識。
一切偉大事業的開端,往往始於一個小小的契機。這次的意外,或許就是那個轉折點。
“是的,老師。”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許寧堅定地說道
“其實我早就有這個念頭了。在改進航空發動機穩定性評價體係時,我特意考慮到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實際狀況,並對標準部分進行了調整。”
儘管這僅是整個行業標準中的一小步,但正逢渦噴14高空模擬試驗之際,它成了推動改革的理想切入點。
“為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獨立且適合國情的標準體係。我希望昆侖項目能夠成為這一變革的證明。”
電話那頭,杜亦熵與丁誌恒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顯然被這位本科生的大膽想法所震撼。
更令人吃驚的是,許寧不僅想要修改現有的gjbz6494標準,甚至打算徹底重構整個航空工業的標準體係,使之更加係統化和統一。
杜亦熵隨即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你的構想確實很有遠見,但考慮到滬飛公司正與麥道合作生產d90客機,進展順利,如果要大規模調整標準體係,這類國際合作項目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
許寧回答說。他清楚知道,幾個月後波音將收購麥道,而這一舉動實際上會中斷d90項目的繼續發展。
波音表麵上承諾維持合作,但實際上卻計劃關閉漂亮國境內的生產線,使得d係列飛機失去市場信任。
即使滬飛成功製造出飛機,也難以找到買家。這一切都表明,依靠外部力量來提升本國航空工業的道路滿是不確定性。
在國家補貼下,國內航空公司每造一架飛機就要虧損近一億元。
因此“買比造更劃算”的觀點再次占據主導,滬飛公司最終不得不暫停了項目。
十年的合作中,為了適應漂亮國麥道公司的標準,滬飛放棄了原有的運10經驗和技術基礎。
如今,隨著d90項目的終止,不僅新體係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連過去的努力也似乎白費了。
實際上,從一開始,合作生產d90的乾線飛機計劃就偏離了正確方向。
航空製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能創造許多高薪職位,並培養出一批專業的工人和工程師,這對未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基於這一點,為他人代工生產飛機本身並無不妥,甚至越多越好,理想情況下應將整個生產線轉移到華夏來。
但d90項目的問題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代工嘗試,而是試圖讓華夏的民用航空工業全麵依賴於漂亮國的技術和標準。
這樣的做法注定難以成功,即使短期內看似有所成就,長遠來看也不過是個脆弱不堪的結構。
島國作為漂亮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在類似道路上也遭遇了重重困難,每當有進步時就會麵臨來自漂亮國的各種限製。
許寧認為,與其長期受製於人,不如早點擺脫這種局麵,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專注於完善自身技術和開發新型號。
獨立自主才是唯一出路。然而,直接表達這一觀點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