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盛典來臨,整個大明宮早已被緊張忙碌的氛圍所籠罩。
宮燈搖曳,光暈灑在那些麵容疲憊卻眼神堅定的侍女和宦官身上,他們已通宵達旦地投入到準備工作之中。
廊道裡,侍女們手捧著精致的器具,絲綢裙擺隨著匆忙的腳步輕輕擺動,彼此擦肩而過時,僅能匆匆交換一個會意的眼神,便又奔赴各自的任務。
宦官們則在各個宮殿間穿梭,仔細檢查著每一處布置,從高懸的錦緞帷幕是否平整,到陳列的珍玩器皿是否擦拭得光亮照人,無一遺漏。
隻因這盛事規模空前,宮中現有人手遠遠不足應對。
於是,朝廷緊急向外派發大量單子,交付給長安城內那些擅長操辦盛宴的客棧掌櫃們。
這些掌櫃們接令後,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召集夥計,籌備食材,精心烹製各種珍饈佳肴,力求讓外使們領略到大唐美食的博大精深,也借此機會彰顯大唐的富足與好客。
此次前來朝拜的藩屬國數量之多,仿若繁星彙聚,令人驚歎。
整整三百一十二個藩屬國的旗幟,即將在大明宮前的廣場上迎風招展,獵獵作響。
僅是各國的使臣隊伍人數,便如洶湧潮水,多達三萬餘人。
這般壯觀景象的背後,實則有著深刻的緣由。
大唐在近兩年間,在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動作頻頻,一係列重大舉措相繼出台,其影響力如漣漪般擴散至周邊各國。
各國君主與使臣們心中皆充滿疑慮與好奇,急切渴望親身感受大唐接下來的戰略布局與行動走向,以便在風雲變幻的國際關係棋局中提前謀劃,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再者,大唐新帝登基之後,推行的改革與新政如狂風驟雨般席卷全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嶄新的行政製度到繁榮的經濟發展,從璀璨的文化複興到強大的軍事威懾,無一不讓世人矚目。
那些將大唐消息傳回本國的遣唐使,在詳述大唐種種變革時,言語中竟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絲畏懼。
李承乾對於遣唐使學習大唐文化一事,他秉持著極為豁達的態度。
在他看來,文化乃天下之瑰寶,不應被國界所束縛,他滿心期待著大唐文化能如春風拂過大地,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間萬物皆沐浴在大唐文化的光輝之下。
在關乎國家核心技術的問題上,他堅守底線,寸步不讓。
如今,各國使臣隻能帶走大唐精美絕倫的琉璃,就連煙花這一蘊含火藥技術的產物他們都帶不出去。
大唐率先研製出火藥,卻獨獨鐘情於將其化作夜空中絢麗多彩的煙花,以供慶典之時萬民同賞。
可誰能料到,這火藥流入西方之後,竟在日後為神州大地的命運埋下了深深的隱患,成為後世神州陸沉的潛在誘因。
除了眾多藩屬國的使臣,大唐本土官員的參會人員亦如潮水般湧來,數量多達一萬餘人。
大明宮雖宏偉壯麗,但為了彰顯此次盛典的等級與秩序,用餐的時候大部分人員皆被有序安排在偏殿之中。
唯有一千多個身份尊貴的代表,方能踏入那象征著大唐權力核心的主殿含元殿。
李承乾曾一度覺得父皇李世民當年耗費巨資,大興土木建造如此龐大的宮殿群,實在是過於鋪張浪費之舉。
大明宮的規模之大,超乎想象,整整是後世北京故宮的五倍有餘,其占地麵積廣袤無垠,建築群落氣勢恢宏,堪稱曆朝曆代宮殿建築之冠。
或許唯有大唐盛世這雄厚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方能支撐起這般宏大的工程。
直至今日,他才真正領悟到父皇當年的良苦用心。
麵對如此眾多前來朝拜的藩屬國,若身為宗主國卻沒有足夠宏大莊嚴的場所來容納,那無疑將成為世人的笑柄,大唐的顏麵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