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新勢力的位置被偵查了出來,那自然需要派遣更多飛艇機器人來做更詳細的偵查。
偵查包括但不限於拍攝地形圖、環境分析、人員交通分析、資源分布等等細節,這樣做是為了務求新地圖的詳儘。
雷權的虛擬大地圖是有很多觀察模式的。
最常用的模式是資源地圖和導航地圖以及戰略地圖,次一級的就是交通地圖、生物分布地圖、危險區域分布地圖。
至於氣象地圖雷權是不怎麼重視的,畢竟天氣這玩意兒瞬息萬變,飛艇機器人就在天空上飄著,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偵查。
頂多是飛艇機器人上搭載的女媧複製體,會每隔一段時間記錄一下其所在監控區塊的氣候變化,然後生成一個氣候變化統計數據,然後放在數據庫裡占用幾的磁盤空間去吃灰。
雷權一般根本不會關注這種小事,倒是部落人經常看天氣變化,來決定每日的出獵路線和狩獵區域。
按照以往的模式,發現新的人形生物聚居地,雷權肯定是要立即派遣大量飛行機器人,去飛到新勢力的上空,然後給他來個全方位全角度觀察。
再詳細一點的,甚至得給他來個場景再現。
就像當初偵查蓋亞部落一樣,16個機器人組成的偵查拍照係統,把對麵有幾個人?穿什麼衣服?拿什麼武器?甚至說什麼話?都能快速做成一個3d影片。
等數據傳回來到雷權這裡,就可以依靠女媧或者天網的超強算力來還原當時的場景,人在其中宛如身臨其境,姑娘的大小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不過按照普世規律來說,效果越好的東西價格自然就越貴,成本自然就越高。
以前雷權覺得能監控一個近10k㎡區域的飛艇機器人就足夠用了,他能兼顧視野和偵查精度。
但等到現在所需要的監控範圍越來越大,他發現一個能控製10k㎡的飛艇機器人有點不夠用了。
可以預見,隨著以後控製版圖的擴大,飛艇機器人的需求數量會越來越多,資源很明顯是過度浪費了。
雖然掏空一個400平米大小地塊的地下資源,就能造出監控半徑為1000公裡的一片區域所需的飛艇機器人。
但很明顯將現有飛艇機器人進行改造升級,使其控製範圍大擴大才是更劃算的方案。
地下的資源多而豐富,但不代表它無窮無儘啊!
萬一哪天把地下掏空了,整個部落掏成一個大坑咋辦,萬一哪天一個地震,部落不就整個報銷了麼!
所以還是能省則省比較好,科技的意義不就是為了在同等資源消耗下,把資源最大化、最合理化利用麼。
現有飛艇機器人的可視精度為05,如果安裝自動變焦攝像頭,其精度甚至能看清地麵的石塊兒,但這樣的精度是大可不必的。
如果隻是一個人玩,浪費點無所謂,這樣的精度都能在空中看造人運動的現場直播了。
但對於大規模裝備的必須軍備來說,現在這款飛艇機器人性價比就比較低了。
雷權覺得自己最近都變懶了,思維也不勤奮了,都過去這麼久了,也沒想著把飛艇機器人迭代升級一下,竟然還覺得現有飛艇機器人已經是完美產品。
這可不行,科研人,科研魂,沒有進步就是庸,反複鑽研能通神。
飛艇機器人的結構還沒有達到最優化,必須得給它加強一波。
直接搞倍增戰術肯定是不行,比如說把什麼攝像頭精度提高幾倍,飛艇體積增大幾倍,各種相關元件都按照兩倍的能力往上加的這種升級方式。
這是最愚蠢的做法,也是最呆板的做法。
類似於麵多加水、水多加麵,隻是一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做法,也是雷權最討厭的方式。
實際上集各家所長,然後按需選擇專業部件,才是一台機器最優秀的升級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