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靖難之役失敗,人們都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朱允炆和建文三傻頭上。
這很明顯是曆史唯心主義的片麵看法“靖難之役失敗的原因在於老朱。”
【怎麼賴老朱?】
“本來就是老朱,朱允炆和朱棣的關係就相當於,漢斯貓和老毛子。漢斯貓固然是兵強馬壯,可是,如果老毛子不搞肅反,把中高級軍官一網打儘,也不會在戰爭初期一瀉千裡
軍隊不是抓些壯丁來了就能打仗,而是要不斷的磨合,將軍也要實戰經驗。所以在戰爭之初,才會成建製的投降。
之所以有兩萬五千裡長征,也和蘇區的肅反、軍事顧問的瞎指揮脫不了關係。
老朱雖然給朱允炆留下了耿炳文,但是軍隊的建製已經亂了,想打鷹燕軍不是在癡人說夢嗎?
這種情況下,還大軍團作戰,莫說是李景隆,即便是李文忠再生,恐怕也回天乏術。
至於所謂的啟用盛庸、平安,那簡直之異想天開。”
【你胡亂說什麼?靖難之役不是靠盛庸平安,才抵住燕軍四年的嗎?】
“盛庸平安是抵住了燕軍不錯,可是一開始,平安也是右軍都督府同知。
洪武十五年之後,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管事還分為左右都督,下麵管兩個同知。
平安隻是五十個同知中的一個。盛庸還在濟南做指揮使。
在開戰之前,朱允炆怎麼越過那麼多都督,看到他們身上閃光點的?
在他們表現自己實力之前,又如何力排眾議,任用平安和盛庸?
至於徐輝祖,不管這麼說,他都是燕王的親戚,燕王妃的大哥。
你們反對朱允炆,就是因為他不向著親戚,而聽那些文人的,朱允炆憑什麼就相信魏國公不會向著朱棣?
現在人認為平安盛庸打敗過朱棣,無非是站在上帝視角,在戰前,沒有人會預知未來。”
“功勳、文官,外藩是一個王朝穩固的三駕馬車。
功勳和文官集團共同組成朝廷,他們共同對外藩進行震懾。外藩和功勳都又兵權或者是對軍隊有影響力,有文臣監督,也不敢任意妄為。
他們之間,相互製衡,共同維持朝廷的穩定。
朱元璋為了朱明王朝平穩過渡,或者說是為了朱允炆坐穩江山,誅殺功臣,朝中沒有功勳支撐,讓外藩做大,推翻了允炆的江山。
隻能說是應了那句話,機關算儘太聰明,反而害了輕卿卿性命。”
【照你所說,靖難之役失敗是朱元璋屠戮功臣的結果,政府軍沒有戰鬥力,那為什麼還要打四年?】
“軍隊的戰鬥力是慢慢來磨合出來的,新兵變成老兵,將領的指揮素養也是慢慢提升的。
這就是著名的以空間換時間。
毛熊和漢斯貓的戰爭,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瀉千裡,隨著時間的流逝,漢斯貓的人力物力都在消耗,毛熊卻換過勁來。
此消彼長,雙方就陷入了膠著狀態。
這時候比的就是底蘊,誰的戰爭動員能力強,誰的底蘊雄厚,睡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安史之亂,宋遼對峙和後麵的宋金對峙,三藩之亂,抗日戰爭,都是這種情況。
朱允炆在戰爭初期,被朱棣打亂陣腳。
隨著時間的推進,燕軍打到濟南的時候。政府軍實力得以提升,叛軍也有重大的損耗。
朱允炆到底是皇帝,掌握大量的資源,能活活耗死朱棣。
在戰爭的後期,朱允炆打的很從容,朱棣卻很是慌亂。
朱允炆也有一個軟肋,就是無險可守。
無論是王駿取石頭城,還是王敦、桓溫謀反,還是後來的侯景之亂,應天都被輕易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