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決定了為劉備效力,劉巴也不藏私,便將自己的決策說了出來。
“首先,要解決世家兼並問題,便要了解何為世家……”
‘世家’一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本指那些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家庭。
如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趙、韓、魏、智、範、中行六氏便是是最早被稱為世家的大族。
先周時期,禮製規定了祭祀的規則諸侯國隻能祭祀五代祖先,即始祖、高祖、曾祖、祖父母和父母。
超過五代則不再祭祀,然而,始祖的廟宇卻可以世代祭祀,這就是“世家”名稱的由來。
然而這些世家主要還是以經學傳家為根本,學識乃是士族之根基,唯有根基穩固,方可入朝為官。
士族起源於漢代,尤以東漢時期為甚,彼時士族極為興盛,在探究相關曆史時,士族與皇權的抗衡始終是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
在遙遠的東漢時期,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
然而,這種學術可不是私塾裡先生傳授的那些普通知識,它乃是各個家族代代相傳的寶貴學問——家傳之學。
當時,隻要是稍微有點身份和地位的家族,幾乎無一例外都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家學傳承。
就拿如今家喻戶曉的袁紹來說吧,他所在的汝南袁氏那可是相當了不得!
這個家族連續四代都有人擔任三公這樣位高權重的官職,可以說是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而他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家學正是孟氏易學。
到了本朝的時候,自從光武帝劉秀之後,朝廷規定地方官員可以根據個人的品德和才能來推薦人才。
這一政策看似公平合理,但實際上卻給了地方豪強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掌控人才的選拔大權。
於是乎,這些有權有勢的家族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最終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世家大族。
隨著歲月的流逝,士族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
與此同時,士族之間還興起了一種名為“清議”的風尚。
每當閒暇之時,人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對天下間那些赫赫有名的士人們進行品頭論足、議論紛紛。
比如那位給曹操下過評語的許劭,他更是組織起了一場聲名遠播的活動——月旦評。
而曹操那個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評語,也正是從這裡流傳開來的。
然而,士族並不會輕易對某一個人進行評價,其目的在於提升自身的身價,此亦為士族子弟獲取良好聲譽的一種途徑。
若能得到德高望重的老者的讚譽,那麼日後在士族圈子中便能更為順遂。
而東漢末年還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宦官、外戚專權腐敗,於是太學生聯合朝廷官員,開始抨擊宮中宦官。
宦官們自然不會示弱,他們以抓捕黨人的名義,大肆追捕天下知名士人,這便是東漢時期赫赫有名的黨錮之禍,眾多名士皆因此喪生。
此後天下局勢風雲變幻,各個郡縣土地兼並嚴重,並且還出現了大地主。
而那個時候印刷術尚不成熟,致使書本珍稀難得,故而經學僅在師門內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