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或許知道,我塞學研究萬事,首先要定量。貨幣,便是度量萬物價值的尺度,或者,我們用一個饒舌的詞語,稱為一般等價物。”
“自秦以來,我們采用的一般等價物主要有三種糧食、絹帛、銅錢。是因為這三種東西很珍貴嗎?顯然不是的,那麼這三類一般等價物有何特點呢?哪位願意回答一二?”
劉學勤向會議桌兩邊看去,結果塞國這邊以麻德茂為首的臣子各個奮勇舉手。楊榮雖然位列次席,實際上是使團的首領,他還沒適應這邊的會議模式,但也想舉手表率,剛舉了一半,才想起一件事,“這題我特麼不會啊!”
趕緊又把手放下,好在劉學勤越過眾人,點了明使團末尾一人。
這位名為陳誠,乃是文淵閣校理,類似於圖書館管理員。彆看四十好幾歲,也才是個七品官。
之所以能混進這個使團裡,除了文淵閣幾位大學士對他印象不錯,關鍵是他曾出使安南、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漠北韃靼,閱曆非常人可比。
“這三類物品皆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尋常易得。”
陳誠答的言簡意賅,眾人紛紛頷首,心說“我原是也這麼想的”。
“說的不錯,但我們不妨再往深處想想。”
劉學勤笑著伸手,示意陳誠落座。
“古往今來,官府向百姓征稅,收上來的多是糧食、布匹。各地的官倉也多是存放這些物資,那麼給官員發放俸祿也多是用糧食、布匹代替。”
“那麼,怎麼又多出個銅錢呢?”
“不方便唄!”
這回沒等劉學勤點名,下麵各官一起回答道。
“陳誠拿了兩枚雞蛋,找楊大人換了一兩燈油,你們直接以物換物便可。倘若陳大人要去西域,你還揣著雞蛋,等到了那邊,怕是連小雞都孵出來了。”
眾人大笑,劉學勤又道
“這揭示了,銅錢這樣的貨幣是為了便於商品流通而專門設置的。”
“好,我們進一步進行歸納,將糧布作為實物貨幣,將銅錢作為金屬貨幣,或者乾脆簡稱為貨幣,我們姑且假定銅錢等金屬貨幣不具備實用性,隻能作為一種交易媒介。”
聽到這裡,眾人開始若有所思。
“那麼為什麼發展了一千多年,銅錢並沒有能徹底取代糧布等實物貨幣呢?”
“自然是手裡有糧,心中不慌。”
有人高聲回答,劉學勤立刻指向那邊,“你說的很對!”
“稍微回顧下貨幣曆史,我們就會發現,每到戰亂時期,或者王朝末期,銅錢就會插上想象的翅膀,開始變得魔幻起來。”
“例如東漢末年,蜀漢劉備發行直百五銖;孫權有樣學樣,發行大泉當千,最高甚至還有大泉五千。”
“在座的一些老大人,是從前元過來的,想必對至正鈔還有印象。”
見那些年過五十的官員紛紛點頭,劉學勤又道
“最初元朝的紙鈔是有鈔本的,就是用金銀作為儲備金,和我們塞國的準備金是一個概念。”
“在此,我們不討論元朝覆滅的原因,但到了元順帝的時期,朝廷財政其實已經破產。於是朝廷先是挪用了準備金,然後就在沒有錨定物的情況下,瘋狂印刷紙幣,這就造成了什麼?”
“通貨膨脹!”
這次是塞國官員齊聲回答的,楊士奇張了張嘴巴,卻沒出聲。
“到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隱約看到貨幣的真相——那就是朝廷的信用!”
“隻要有信用存在,你在磚頭、瓦片上寫上貨幣單位,它就能當錢使;若是信用不足,哪怕你在黃金、白銀上印上一千、一萬,那能買到對應的貨物嗎?自然不能!”
講到這裡,劉學勤停頓了好一會兒,看不少人都在沉思,他繼續道
“通過以上的事例,我們已經可以總結出貨幣的一些屬性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等。”
“農業經濟時期,商品交易極其不發達,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銅錢作為交換媒介,大抵是夠了。”
“可我塞國搞了工業化,大家很快就發現銅錢的支付手段不夠了。我一船一船的上好鋼材、煤油之類的商品流入大明,你們還背著銅錢來買,合適嗎?”
“一個人的腳長大了,自然就需要換鞋,是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白銀漸漸成為市場交易的主流貨幣,但是大家莫要忘了,在支付與流通環節,白銀作為貨幣的優越性,仍然遠遠不及我們的塞音鈔票。”
“我們注意到,在各個市舶司港口,塞音紙鈔在交易中仍然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
“大明的銀行,往來彙兌仍然是采用白銀,那怎麼競爭的過塞音紙幣呢?此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