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村裡,房子都是土坯房,也有茅草房,但是不多,大部分都是土坯房。
土牆就是把四個木頭樁子分彆埋進地裡,呈長方形,寬約一米半左右,四個樁子的兩頭用木頭板子堵上,再用六個長幾米的木頭打橫,用繩子固定在樁子上,就可以往裡填土,然後人上去把土踩實,最後再用木製的大榔頭使勁錘,這樣的牆體才能結實,輕易不會塌陷。
打完再繼續埋樁子,銜接到第一堵牆的一頭,就這樣反複,直到圍成四麵牆體。
然後就可以砌火炕了,順便等牆體乾,乾了就可以上梁了。
屋內的火炕搭的也很簡單。
用窄窄的木板做成一個長方形的模子,把攪拌好的泥放進去抹平,等模具裡的泥巴成型了,就把模具脫下來,繼續做下一塊。
那些潮濕的土磚就放在太陽底下來回翻麵的曬乾,成品就用來做炕麵。
搭完火炕間隔幾天就能上房梁。
把筆直的楊木搭在牆體的最頂部,每隔多遠放一根,最少也要十根起步,然後房頂鋪上用麥稈或是白茅草或是稻杆編織成的大墊子搭在房梁上,有條件就鋪上一層塑料布,然後上麵再壓上厚厚的一層泥土,踩實,再壓墊子,再踩實。這樣會預防塑料布壞了漏雨。
至於門窗更簡單,都是自己用木頭打的。
窗戶紙是用類似亞麻做成的,買回來後用雞毛翎在窗戶布上刷上一層豆油,然後反複揉搓,這樣的窗戶紙會很耐用,幾年都不會破,而且下雨天雨水也不會滲透進來。
就這樣,忙忙叨叨過了十天左右,房子徹底落成了。
這幾天來幫忙的人很多,白菜就負責每天供大家夥的午飯。
玉米麵餑餑,大泥盆裝的白菜豆腐湯,還有少量的五花肉燉土豆。
就這,每天都是吃的乾乾淨淨。
房子曬好了,也能住人了,倆人選了一個好日子,搬家了。
李季林在生產隊借了一輛驢車,車上拉著他倆結婚時打的衣櫃和炕櫃,還有兩人的衣服被褥,鍋碗瓢盆等一些零碎的東西。
新房的前麵院子留了很大的地方,坐北朝南,橫著有三間房,外加一間倉房。
新房有兩米高左右,進屋左側是灶台,再往左一拐就是一個屋,右轉就是她們兩口子睡得大屋。
房子後麵銜接了一個小倉房,裡麵可以放些雜物。
村民們七手八腳的幫忙把櫃子抬進屋,又熱心的幫忙擺好後才走。
白菜看著屋裡雖然空蕩蕩的,但也是自己的家啊,以後慢慢置辦就是了。
搬了新家後,白菜在自家水缸裡放了幾個健體丸,這樣能慢慢滋養他的身體,來年他就能跟個正常人一樣了。
房子蓋好了,也到秋收時節了。
白菜作為這個家的勞動力,自然是要去上工掙工分的。
雖說分家的時候也分到一點糧食,但是不夠吃。
秋收。
整片大地裡人頭攢動。
白菜頭上圍著一塊布,坐在大地裡扒苞米。
扒成光棒的玉米就堆放在一起,然後用生產隊的馬車拉回去。
秋收最是忙叨人,尤其是現在這種全部人力的年代。
起早貪黑的乾活。
北方的天氣冷的早,尤其是一早一晚,特彆涼。
玉米杆上都是一層白霜。
彆說帶手套一類的,都是光著手扒的,哪有手套?誰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