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田三娘的話,路凡恍然。
棉花在東晉時還沒有被普及。
曆史上關於棉花最早的記載,見於漢魏(東漢末至曹魏),那時的棉花叫做“織貝”,隻流行於雲南哀牢山一帶。
到了南北朝時期,棉花又被稱為“木棉”或“吉貝”,經北路傳到了新疆高昌。
那時候中原將這種用棉花織成的布叫做“白疊花布”,在唐宋時被視作珍品。
但棉花在中原一直被作為觀賞植物,到宋末元初時才真正推廣開來。
所以這個時代,人們冬季保暖的衣物隻有固定的幾種。
如動物皮毛做的大氅、?披風等,不過隻有達官貴族以及富有之家才能消費的起。
平民老百姓靠的還是用蘆花、麻絮等做的夾衣。
因為保暖性差,這兩年又流行一種紙衣。
沒錯,就是紙做的衣裳,又叫紙裘。
用楮樹皮為原料做出的皮紙,堅韌敦厚,拉力強。
其做成的紙衣,既便宜、又能擋雨露風寒,是貧苦百姓的心頭好!
不過現在,他們又有了新的選擇。
路凡看向田三娘,眼中帶著讚賞,他就喜歡這樣主動為他分憂的人才。
“很好,按著你們的想法儘管試,需要什麼就和其他部門說,他們會配合你們的。”
“哎!公子放心。”
得到誇獎,田三娘很是高興,不過想到當下麵臨的問題,又不由愁下臉來。
“可惜,如今村子裡沒有種麻,也不養蠶,沒有布匹,隻有羊毛做絮也不行啊。”
路凡想了想,用工作台快速合成了一張羊毛地毯和一麵旗幟。
這張地毯為純白色,長3米,寬2米,厚度約為3公分()。
旗幟則是長2米,寬1米,看起來要比地毯更為輕薄。
“你看看,這兩樣可能用的上?”
田三娘連忙上前仔細感受過後,麵帶驚喜。
“公子,這毯子倒有些像毛氈,不過更加柔軟厚實,很適合做褥墊,穹廬,甚至是禦寒的衣帽都可以。”
她又摸了摸一旁的旗幟,“這個麵料倒是輕薄結實,就是尺寸太小了些,要做衣物還得做好拚接和裁剪,不過也很好了。”
路凡點頭,能用就行。
“我會讓畜牧部配合你們生產這些羊毛地毯和旗幟。”
“你先帶著其他人繼續嘗試,試試能不能把羊毛理順,撚成線,再把線織成布或衣。有什麼想法就去找對麵的工匠,讓他們幫你們製造工具。”
路凡給田三娘留下一點提示,然後轉身走了。
他來到天工開物研究院,這裡比織錦軒要更加熱鬨。
進入研究院,這裡麵又分三大區域,分彆為百煉坊、精甲閣以及神機營。
其中,百煉坊主要由工具匠、武器匠等組成,精甲閣由皮甲匠和盔甲匠組成,神機營則囊括所有,以研究自有技術為主。
工匠們來來往往。
一部分守在各自的工作台前為達到本月的任務產值而忙碌,另一部分則在另一邊分小組進行著各項研究和嘗試。
比如自有造紙術、紡織機、雕版印刷術、火藥以及其他的一些技術等。
季大牛跟在路凡身邊,向他彙報著研究院當前的一些進展和困難。
“造紙術和印刷術都已經有了初步成果,而且按照您的提示,我們已經做出了一批成品。”
季大牛一邊說,一邊讓匠人們把他們的成果呈上來。
分彆是一遝發黃的紙,和一本有字的書冊。
路凡先拿起那遝黃紙,觸感柔軟,雖然仍不夠細膩,但已經足夠用了。
反正也不打算用來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