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是書香世家,陸先生年少時讀書成名,考中進士之後便入朝為官。
在皇帝是皇子的時候,他便選擇了跟著皇帝。後來皇帝登上帝位,他一直做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
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退下來,後來又被皇帝請回去教授幾位皇子讀書。
他沒有地方為官的經驗,對於賑災的了解,也就是從吏部的文書上看到過一些
地方發生災難之後,上報朝廷,朝廷撥付錢糧,派遣欽差督促地方官員賑濟百姓。
每一次賑災都是一位官員發家致富的機會。
朝廷其實在賑災的事情上所能做的事情,所能用的方式和手段並不多。
裴樂瑤的言論,他甚至從未聽說過。在他的感覺中,災禍一般來說一個月時間也就過去了。
他從未想到,一旦發生大的災難,老百姓可能一年都沒有飯吃。
書上記載的,因為天災死了多少人,隻是一個數字,對陸先生這樣的讀書人來說觸動並不大。
“不知公主殿下要采用什麼樣的方法?”陸先生饒有興致地問道。
裴樂瑤回答道,“我的方法是以工代賑。”
“舉一個例子。”
“我會撥付款項在受災的地方修建一處居民安置點……”
陸先生有些迷惑,“平白無故修建一個居民安置點……”
“也不算平白無故,老百姓的房屋毀掉之後就要有住的地方,此處他們可以用購買的方式長期居住。”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人力。”
“我雇傭百姓為我做工。”
陸先生似懂非懂。因為他覺得這麼做花費巨大,卻收效甚微。
陸家讀書世家,對,商業從骨子裡是看不上的。他覺得那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去研究。
可裴樂瑤經曆過繁榮時代,知道政府投資是拉動經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而且是起基礎性作用的那輛馬車。
它可不僅僅是簡單的投入。
裴樂瑤繼續更加直白的解釋道,“以工代賑就是我雇傭百姓為我建造房屋,為我做工,我給他們發糧食,發工錢。我可以得到這些房屋。在這些房間裡我還可以做彆的。”
“比如,我可以在這些房子裡做木匠活,做各種點心小吃。”
“老百姓得到錢和糧食,就有了購買力。我生產出來的東西,他們可以購買,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這一次陸先生聽明白了一些。他生活在京城,很多東西,他不可能自己製作。他的筆墨紙硯,家裡的日常吃食,都需要在外麵購買。
而購買這些東西就需要有人製作。這就是一個循環。
裴樂瑤是要把一個像京城一樣大的地方的循環,用很小的模式複刻到一個很小的地方。
“這倒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隻是光靠這一個方式收攏不了多少百姓。”陸先生輕歎一聲。
他見過京城的市場,那些店鋪雇傭工人乾活,就算是最大的店鋪,也就二十幾個夥計。
一旦發生災難,受災的老百姓成千上萬,哪裡是裴樂瑤一個人能養得起的。
裴樂瑤露出無奈的表情,陸先生終究是這個時代的人,受時代的局限。他的思維被某種模式困住,很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