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是隋朝時的人。
後世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是王通的孫子。王通年少時,便極為聰穎,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更是熟讀經典有自己的見解,已經有了才名。
等到王通成年,便前往長安覲見隋文帝,進奏《太平十二策》,深受隋文帝的器重。隻可惜,官場上的權術和手段,並非王通這樣單純的讀書人能玩得轉的。
王通做官,處處碰壁,有誌難伸。
最終,王通棄官回家講學。
王通在官場上有誌難伸,教育方麵,卻是極有天賦,當時諸多的名士如杜淹、溫彥博等人,都是王通教導出來的。
在當時的士林,王通名望很高,深受無數人的擁戴,儼然成了士林中的一麵旗幟。不過王通在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便已經病逝。
王通名望高,實際上,王通的弟弟王績,也是極有才具的。
王績這個人,和王通類似。
也是少有才名,早早就舉孝廉入仕為官,可惜王績和王通一樣,在官場上混不開,做官一段時間後,便辭官歸家。
王績本人,性情比王通更為桀驁,看得順眼的人,一切都好說,言語也熱切。可他看不順眼的人,那就是處處針對,堪稱懟天懟地懟空氣。
通俗的說,王績是一個率直的人,有什麼說什麼,半點不隱藏自己,所以性情桀驁。
杜啟原本對王績,沒什麼印象。
可因為王通,杜啟也就知道了人,說道“爹,兒子知道王績的情況了,您就不必解釋王通、王績之間的關係。您直接說,王績如今住在哪裡?”
杜如晦道“如今王績,在長安城外居住嗎。在長安城東南方三十六裡處,有一處地方名為山陽湖,王績便在山陽湖隱居。”
“王績這個人的秉性,和王通不同。王通回家後,願意收徒教學。但王績不願意,一個人隱居山野,樂在其中。”
“其實朝中已經發布了征召令,征召王績入宮為官的。可惜,王績卻拒絕了。依舊是留在了山陽湖,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杜如晦道“這就是王績的大致情況。”
杜啟道“兒子明日一早,就出城一趟,往山陽湖去拜訪王績。”
杜如晦道“二郎,王績的秉性,不是什麼好相與的。總之,你去拜訪王績,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如果你真存了心請他出山的打算,那麼,就得做好多次前往拜訪的準備。”
“兒子知道了。”
杜啟點頭回答。
對杜啟來說,不存在什麼難不難的。隻要對症下藥,一切也就容易。尤其王績的秉性,和王通類似,都是直腸子,都是不容於官場的。
這樣的人,說是不同於人情世故,實際上,卻沒什麼心計,其實隻要摸清楚了秉性,也是好處理的。
杜如晦道“我聽說,齊王今天在你的酒樓,吃癟了。”
“是!”
杜啟笑著回答。
旋即,杜啟又繼續道“當時陛下在,李元吉卻要耍威風,以至於,李元吉撞在鐵板上,不僅被勒令來道歉,還要閉門思過。說起來,李元吉應該來道歉了!現在都快天黑,都還沒來。”
“咚!咚!”
敲門聲,在書房外響起。
管家的聲音傳來“公子,齊王殿下來了,說有要事來拜訪。”
杜啟臉上露出笑容,說道“說曹操,曹操就到了。既然李元吉來了,那就會一會她。父親,兒子先忙去了。”
杜如晦道“二郎,注意分寸!”
“知道了。”
杜啟起身揖了一禮,便轉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