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廢物開始被賦予意義,它就不再隻是笑話,而是話語權的另一種形式。”
林川的短劇第一集發布後的第二天,視頻後台數據突然炸了。播放量從早上的一萬直接飆到了十萬,到中午時,點讚數突破五萬,評論更是成千上萬。
“這劇情太真實了吧!好像看到了自己!”
“我也麵試了十幾次全被拒,這劇簡直給我勇氣了!”
“廢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麵對失敗!”
林川一邊刷著評論,一邊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這不是他以前靠自嘲逗笑觀眾的那種流量,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共鳴。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通過“懶蟲日誌”做出點什麼不同的東西。
“看來我的失敗,也不算一無是處。”林川對著屏幕自嘲地笑了一下。
短劇爆火後,林川收到了多個平台的合作邀請。有一家大型短視頻平台直接開出高價,想把“懶蟲日誌”打造成年度s級項目,甚至願意資源把劇改編成綜藝。
“我們會幫你組建專業的團隊,劇本、導演、演員都不用你操心。你隻需要你的故事,後續就是一條‘廢柴翻盤’的流量金礦。”對方的策劃經理滿懷熱情地描繪著未來的藍圖。
林川表麵上點頭微笑,但內心卻感到一種莫名的抗拒。他知道,這些平台看中的並不是“懶蟲日誌”的內容深度,而是它帶來的流量。
會議結束後,林川躺在出租屋的沙發上,點開手機,看著自己的第一期短劇評論。他逐條翻看那些寫滿真實經曆的留言,忽然冒出一個想法
“廢物的故事應該屬於那些人,而不是資本。”
一周後,林川在微博發布了一條招募消息
“懶蟲日誌不隻是我的故事。我們想聽聽你的“失敗”,也許它能成為劇中的某一幕,成為所有“廢物”的共同記憶。懶蟲共創計劃,等你來。”
消息發出後,很快引爆了社交平台。數以千計的網友私信林川,分享他們的失敗經曆——
“我大學畢業三年了,一直沒找到正經工作,每次過年回家都不敢跟親戚說話。”
“我創業兩次全失敗,現在回家繼承了家裡的奶茶店,算不算廢柴?”
“我考研連考三次都沒上岸,感覺整個人生都停滯了。”
林川選取了其中的幾個故事,改編成短劇的情節。比如,一個女生因專業冷門屢屢碰壁,最終發現興趣才是她唯一的出路;還有一個男生創業失敗後,意外從父母經營的夜市攤中學會了人生的韌性。
短劇第二季播出後,關注度比第一季高出了兩倍,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懶蟲故事裡的高光時刻”。這一次,不僅普通網友在討論,就連一些職場導師、心理學博主也開始對“懶蟲日誌”發表看法。
“你已經成了廢柴群體的代表。”助理小夏有一天對林川說,“但接下來怎麼辦?你要一直當‘廢柴代言人’嗎?”
林川愣住了。他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他的初衷是記錄自己的失敗,後來成為了流量博主,再到如今的短劇創作者,但始終圍繞著“失敗”這個主題。
“也許我需要改變。”林川喃喃自語。
深夜,林川翻看著那些網友投稿的故事,突然意識到,“廢物”並不是單一的失敗,它是多種失敗的集合——職業失敗、情感失敗、家庭期望的落空……但這些經曆中隱藏著一種共性,那就是人們不甘於平庸,總想找到突破口。
“也許,我可以做一本書,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林川開始動筆,寫下他的計劃書——一本圍繞“失敗與翻盤”的非虛構作品,用真實故事串聯起不同的失敗人生,同時在每個故事後附上一段他的感悟。
這本書的概念讓他興奮不已,他甚至想到一個名字《懶蟲日誌失敗人生》。
然而,當林川正在為書籍創作忙碌時,一場輿論風暴不期而至。某自媒體賬號突然發文,直指林川“消費廢柴情緒”,“借失敗賺流量”。文章用犀利的措辭將林川的行為形容成“披著廢柴外衣的成功學販子”,並列舉了一些斷章取義的例子。
評論區立刻炸開了鍋
“原來他根本不是廢柴,隻是在演戲!”
“消費彆人的失敗,真的好惡心。”
“再也不看他的東西了,失望!”
林川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惡意。他的私信被鋪天蓋地的辱罵淹沒,就連曾經支持他的粉絲也開始質疑他。
而就在林川幾乎被輿論逼到崩潰的邊緣時,一個粉絲私信打破了他的情緒防線
“我不知道彆人怎麼看,但因為你的短劇,我才敢重新振作。我不在乎彆人說什麼,我隻想告訴你,謝謝。”
林川盯著這條私信,眼眶發紅。他意識到,這不是結束,而是一次新的開始——他必須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廢柴”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意義。
他默默的打開了筆記本寫道懶蟲日誌第五篇我是廢物,但我已經學會了從廢物變成廢柴,然後點燃自己。
喜歡我,985廢物,在線擺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985廢物,在線擺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