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完院落周圍,發現並無異常後,樹杈便跟熊皮等人一起,去一間空的房間裡剝麻。
秋季的時候,張洪從最早發現野生黃麻的附近,又發現了很多黃麻,在收割完大部分並保留了部分種子後,全部曬乾並在靠近小溪邊的池塘裡漚,將裡麵的蛋白質等給漚完之後,剩下的隻有麻杆和纖維,部落裡的網、繩子都是用這樣的方法獲得的原材料。
剝麻不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情,但絕對考驗耐心,所幸熊部落的族人都不是太缺乏耐心,而且對他們來說,一邊剝一邊跟人聊天,用學習到的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時間過得飛快,也遠比之前呆在山洞裡睡覺有意思。
張洪需要大量的麻,不僅僅是製作繩子和網,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麻布給做出來。
一直到宋代,中國人身上的衣服材料都是以麻布為主,可見麻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麻布跟獸皮相比,有天然的優勢,麻是植物,種植與收獲十分方便,而且處理起來也沒有多大難度;
其次是麻可以再生,隻要留好種子,來年還能繼續收獲;
最後就是麻製成的布料,裁剪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天氣炎熱時穿,不會跟獸皮一樣捂出一身痱子來。
麻纖維與麻杆分離後,麻皮需要再次晾曬,乾燥後用手將麻皮撕成細細的麻線,再用手搓成一根根粗細大致相同的麻線,並將接頭處給纏繞結實;之後再次浸水,使其軟化,並把麻線搓好在短棍上繞成一捆,使其不鬆散,放置一段時間後,將繩卷解開,纏到工字架上,散開後進行晾曬。之後可以將繩子投入到草木灰水中煮,去除雜質和麻皮中殘留物,搓洗晾曬後,就可以進行織麻了。
原料之前也收獲不少,但如何織麻布卻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不是張洪不知道原理,織布是用麻線的經線和緯線互相交錯而成,而布匹的好壞除了與原材料有關,還與技藝和織布機有關。現代化的織布機就不要想了,現在隻能用最簡單的辦法來進行織布了。
張洪先是讓人將麻線繞到一根根小木棍上,繞成兩頭細,中間粗的錠子之後,將一排排40個錠子固定在兩根提前用火炭燒出洞的木棍中間,使錠子可以轉動而不掉落。
織布機核心的地方在於三塊一掌寬、長約半米的梳理板上,弄出這幾塊木板,張洪就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因為沒有工具,隻能用拚接的方式,在兩根細木棍上打孔,並每隔一根繩子的寬度再打一個孔,用更細的木棍插在孔中,這樣就做好了一塊梳理板。
兩塊梳理板和一塊壓緊板同時穿線,兩塊梳理板用繩子連在一起,繞過織床上方的橫杆,一塊梳理板在向下的時候,另外一塊就往上;將錠子上的麻繩以此穿過其中一塊梳理板中間的縫和壓緊板,隨後固定在另一端的橫杆上。
穿過兩塊梳理板的繩子分彆是單數的錠子和雙數的錠子。兩根梳理板一前一後,而在側麵,則是一根兩頭細中間略寬的梭子,梭子上穿著一根麻繩,作為緯線,當其中一塊梳理板向上移動時,穿過這個梳理板的麻線就與另外一塊梳理板的麻線形成了一個夾角,用帶著麻繩的梭子穿過這個夾角,再使兩塊梳理板的位置交換,用壓緊板壓實,重複以上動作,就能織出一塊布了。
這個步驟需要多人進行配合,張洪為此將族中年輕的女子都給喊了過來,利用這種辦法,4個人一組,半天可以織出寬在30公分、長約5米的麻布。布太窄,連做衣服都不合適,張洪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現在的部落,最缺的其實是各類工具,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材料。
這種棉布也不是沒有用處,讓族中的女子用骨針給兩塊布縫好,這樣就有了寬約60公分的麻布,多次縫製就能得到足夠做衣服的布匹。
族中的女子很快就掌握了這樣的技術,而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問題的逐一解決,在一個多月以後,製造出來簡易的織床能夠一次性容納更多的麻錠,布匹的寬度也達到了60公分,而且布的經緯線也越來越細,織出的布也越來越平整和柔軟了。
當然,部落裡存著的麻就算是全部織成麻布,也織不了多少布出來。但是張洪還是奢侈地用最早織出的布製作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偶爾會有斷裂的纖維紮到皮膚上,其他的跟後世的衣服差不多。
穿上這件衣服後,族人們眼中滿是好奇和羨慕的目光,雖然不知道族長做這個布出來有什麼用,但眼看著一株黃麻從植物變成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足夠讓族人大呼神奇的了。
在眾人都試過麻布衣服後,大家主動地或被動地知道了麻的用處,張洪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隻有當族人知道一件事做了之後能帶來什麼好處,他們才會為了完成這件事主動地去思考,去嘗試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隻等著張洪的解決。部落想要發展壯大,不能隻靠一個人的努力,每個成員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和行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隔壁的一個房間,是部落的男人們工作的地方。
一群人手上握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頭,正在地上進行打磨。所采集的石頭大部分來自後山,以花崗岩為主,花崗岩很硬,打磨起來很費力氣。所打磨出來的石斧、石錘等作為生產工具很是合適;而用燧石等呈片狀的石頭,被製成石鐮、石刀等工具。
工具的重要性,在張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族人已經逐漸明白,在其他部落還在勉強維持不餓死,在寒風中哀嚎,現在部落裡有充足的食物供他們一日兩餐,有寬闊、暖和的房間供他們遮風避雪,都離不開手上的工具。
但是對張洪來說,手上的石製工具真的太不方便了,不說後世的各類合金金屬,哪怕給個鐵質菜刀或者鐵鍋也行啊,甚至銅也可以。想要這些金屬,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煤炭張洪已經發現不少疑似金屬礦的石頭,足夠部落的開采使用,鐵礦石張洪也見到過並收集了一些,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煉鐵的技術和設備。
在這個寒冷異常的冰河時代,冬日持續的時間很漫長,而據觀測,張洪部落所在的緯度還比較高,在40多度左右,這就導致冬季更加寒冷,而白天更加短暫。
整日貓在房間裡是舒服了,但對部落未來的發展絕無好處,趁著食物充足,張洪想把這快6個月的冬季給利用起來,在來年開春,讓部落的發展和自己的生活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首先就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用手去掐粟穗跟用石鐮去割,效率幾乎差了十倍,如果用金屬鐮刀呢?那效率還要差多少?再比如,來年春天準備的大規模種植,需要翻地,用石頭翻地快還是用金屬翻地快,這個更沒有可比性,要想發展農業,工具即生產資料就是很重要的因素,隻有當土地上產出的食物能夠承擔生產力所要消耗的部分,有結餘,那才是真正的發展農業。
其次是道路,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後世顯而易見的道理,這裡卻沒辦法跟人細說。部落去周邊的森林、草場、溪邊,已經踩出了一條條寬僅供兩人並排行走的小徑,就這,還經常因為下雨重新被植被占據。張洪觀察過,正常情況下,從部落走到小溪邊經常打水的地方,大概有個500多米,普通族人需要耗費10分鐘左右,而道路良好的情況下,差不多隻要57分鐘就行了,而且這條小徑還算是比較平坦寬闊的,那如果明年種地呢?再去更遠的地方打獵、探索呢?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趕路,對張洪來說完全無法接受。
接下來就是食物多樣性,原始人類幾乎什麼都吃,也在漫長的生命演化過程中用生命的教訓,知道了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而張洪可以利用後世的經驗,將一些高產的、可以人工培育的給挑選出來,嘗試培育,增加部落食物的種類和存量。比如夏天雨季時,張洪帶人去采蘑菇和木耳,這些菌類都生長在避光潮濕的地方,比如倒下的樹木上。張洪利用獸皮口袋,收集了不少長得成熟的木耳和蘑菇孢子,還有一些倒在樹林裡的樹木,準備來年在部落進行人工培育。另外,還將一些果實的果核給收集起來,開春後專門開辟一塊地方,用於種植、移栽果樹。
剩下的,在明年,張洪沒有打算去太遠的地方探險、尋找新的動植物,一是目前部落周邊的食物都還挺充足的,二是部落現在是要積累力量,不合適外出,還有一個就是張洪認為沒有必要,把現在的地方經營好,再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在等到熊花他們將織麻布的流程熟練掌握後,張洪便放手交給他們去探索去研究,一個好的領導,不僅能夠在專業知識上給下麵的人予以幫助,更應該根據手下的人的特點和性格,去安排崗位。比如織布,交給熊花等部落女性,要比交給熊二他們要正確很多。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前部落生存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