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如果有了這群野驢,隻要挺過這個冬季,來年開春,稍微馴化一下,用他們來幫助耕地,要比單純的人力要更有效率。
之前跟巫仔細地談過,巫一直擔心因為種植野生粟的事情,會耽誤部落狩獵和采集,進而影響部落的食物獲取,所以即便是張洪多次保證,巫也沒有絕對鬆口,讓族人的生產方式進行轉變,從打獵和采集變成都去刨地種植。
張洪也知道直接從打獵采集的生活方式轉向種植,這個條件還遠不成熟,步子跨的不是一般的大。但來自後世,對農業文明的創造性有著足夠清醒的認識和自信,他也想讓族人們都看一看,種植的過程和成果,是要比狩獵和采集更安全、更穩定。
經過多次的商量,巫最終同意了以開春一個月為限,這一個月,族中隻保留捕魚和外交的隊伍,其他的都去耕地種粟,而一個月以後,除了少部分人看護田地防止被野獸破壞,其他族人大部分時間還是要放在狩獵和采集上,這樣即便田地沒有任何收獲,那也能保證族中食物來源的穩定。
但現在有了驢,一切的計劃就能往前提很多了。原本張洪是想著往更北方探索,看看能不能找到野牛或者野馬的,不過現在,就不用浪費時間了,專心準備開春農耕的事情就可以了。
現在,樹杈他們可以設計製作犁了,張洪跟熊山、樹杈等人,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先用泥土做了一個犁的樣子,然後燒成陶器,再將這個陶器當做模具,浪費了十幾爐的鐵水之後,終於將熊部落的第一個犁給做了出來。
說是犁,其實就是一塊三角形的鐵塊,因為用的鐵比較多,整體上麵很重,大概80多斤,長40厘米,寬大概25厘米,形狀並不規則,右邊有一個導流板,在犁往前的時候,會把犁出來的泥土給推到右邊。
除了這個犁頭,樹杈和熊山、熊木等人,也做好了配套的木架和繩索,用來人力或者驢子的力量拉動。
這樣一來,有了驢和犁的加持,開墾荒地的速度就能加快很多,生產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原本張洪擔心的占用過多勞動力導致食物不足的可能,也將大大降低。
因為材料和技術的限製,張洪帶人做出來的犁很像後世的直轅犁,犁的主體由三根木頭和一塊三角形的鐵組成,一根一米五長左右的直木作為犁轅,承擔人或者驢的拉力,並通過犁轅把這股拉力傳到下方的犁底和後方控製方向的犁把上,犁底部分用一根短棍與犁轅鏈接,三者構成一個三角形,犁底與地麵接觸的地方,用部落為數不多的鐵,打造了一個兩邊低中間高,箭頭形狀的犁鏵,用鐵釘釘在犁底一端。為了方便更換,所有的部件,張洪都讓熊山他們儘量做到尺寸一致,而且還多備了幾套部件。
有了犁,那就要試一試犁的效果,張洪喊上人帶著犁,在院外剛收完白菜的地上進行實驗,張洪站在犁後麵,犁轅前麵用斧頭斫開一個缺口,用麻繩綁了,麻繩分為兩股,熊山和樹杈一人拉著一根,並排向前走去。
張洪抬高犁轅,犁鏵順勢插入地麵約十五公分深,在兩人的拉動下向前開去,田地裡的土順著犁鏵向兩邊翻開。大概五分鐘左右,三人耕出了一條長約一百米、寬三十公分的地。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一畝地大概要半個小時就能犁完,但是理論歸理論,實踐是實踐,在耕地的過程中,張洪也發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前麵兩人拉動的力氣有大有小,忽快忽慢,這就導致張洪不得不用很大力氣去調整方向;其次就是張洪必須要控製著犁鏵入土的深度,太深,前麵兩人拉著吃力,土也翻不過來,太淺,起不到耕地的效果;
再者就是效率還是很低,一畝地三個人要兩個小時,那麼按照一天8個小時的工作量,整個部落能拉動犁的人算有60個,不做其他事情的情況下,那麼一天能犁80畝,事實上,除了翻地,還需要將土地上的土塊給耙成碎塊或者更細的土壤;
隨後還有起壟、播種、覆土等一係列的工作要做。那麼一天犁80畝,看起來很多,但加上後續的工作,這個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所幸,熊奇等人發現了驢。在經過幾天的喂養後,它們逐漸習慣了部落的生活,吃乾草時也沒有像剛來時那麼警惕了。張洪想要將他們馴化一下,用於部落耕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先是讓部落鞣製毛皮的婦女用獸皮和麻布做了一個牲口套圈,在套圈兩側係上繩子,用於拴在犁上;有了套圈,就要嘗試馴服野驢。
經過這幾天的熟悉,再加上各種草料、爛水果、鹽和熱水的補充,這些驢子的體力恢複的非常快,再加上張洪讓喂養他們的熊奇每天給他們加個雞蛋,這些驢子跟熊奇他們已經很熟悉了。
在熊奇的幫助下,張洪已經能夠讓驢老老實實地將套圈套在脖子上,不得不說,驢子的性格還是很溫順的,隻要不引起它們的反抗,用起來很是順利。
接下來,又經過十來天的嘗試和熟悉,驢和人都終於掌握了更加輕巧的犁地技巧。
經過比較,三個人拉的犁和兩頭驢一個人拉的犁,前者的效率隻有後者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多,而後者付出的,隻不過是十幾斤草料外加兩個雞蛋。
馴化動物產生的巨大作用讓族人大開眼界,原來用於吃肉和剝皮的牲口,也能夠用於做其他的事情,這件事很快在族中引起了轟動和效仿。
大家也都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在耙製造出來沒兩天,熱情高漲的族人們已經把庭院外圍二十幾畝的菜地給犁了一遍,經過張洪的檢驗,完全達到了可以種植粟的要求。
當然在馴化牲口的過程中,除了犁地,張洪更希望讓驢負擔起交通運輸的作用。
鑒於現今部落的糟糕路況,張洪讓熊山等人製作了駝架,在驢的身體兩側各放一個用藤條和木頭做成的簍子,用於裝載貨物,並且保護驢的背部不會被磨破;
同時,還對架子車進行了改裝設計,讓車可以用驢來拉。這樣熊部落就誕生了原始社會的第一部“專車”——熊牌驢車。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前部落生存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