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時代,隨著鍛打技藝的不斷提升,部落製造出來的鋸子已經能夠滿足分解木材、製成木板的要求,再加上鑿子、刨子等木工工具的設計和使用,現在產出的木板,表麵光滑,厚度也逐漸地變薄。
“一二一,一二一……”在木工房,樹杈和熊奇等人正拉著長鋸,將一截齊腰粗的圓木給鋸開,被鋸下來的木頭掉在地上,濺起一團灰塵。“這把鋸子要比之前用的方便多了,拉起來也更省力。”
“是啊,以前的鋸一會兒就得歇一會,把鋸齒重新給敲打一下,不然就掉齒了,”熊奇撫摸著鋸子的把手,“聽族長說,是因為鐵裡麵含碳量太多了的緣故,就容易脆,一不小心就會斷。”
“族長總是說一些我聽不懂的話,不過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樹杈撓撓頭,從旁邊的陶壺裡倒了一碗溫水,一口氣喝完,然後又倒了一碗給熊奇,“要是讓我選,我寧可把上課的時間都用來鋸木頭。每次考核,族長都對我們幾個很生氣。”
熊奇接過水,“你就隻想著不動腦筋的事情,族長都說了,什麼知識改變部落,你們幾個老師拖後腿的,每次考核都墊底,族長當然生氣了。”
隨著張洪在部落裡推行的識字課程和數學基礎,現在大部分的族人掌握的文字都在1000個左右,基本上達到了日常溝通交流所需,現在部落裡的人都能在黑板上寫字,張洪傳達的一些命令,也能很容易地被族人們接受並理解。
而在識字的過程中,熊黑和熊巫兩人算是學習能力最高的,畢竟之前祭祀的時候,要將一些現場情況給畫下來,用文字記錄跟畫下來相比,更輕鬆,接受的程度也更高。
另外就是數學的大力推廣了,現在部落裡的人大部分能夠從1數到100,部分經常種地、放牧的族人,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加減計算。不過對於乘法或者除法,還是隻有很少的人能夠接受並理解,在實際生活中,用的最多的還是加法和減法。
張洪規範了“度、量、衡”的標準,托這個福,熊部落對於物品的重量、麵積的大小、長短、體積都有了規範,比如1斤分為10兩,1米分為100厘米,1石分為10鬥等等。
這些度量衡的使用範圍,隨著貿易隊的足跡,也逐漸向周圍的部落擴散,各個部落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熊部落的這些標準。
“唉,想想熊雨真是幸福,能跟著貿易隊出去,不用被挨打。”
“人家熊雨已經掌握了很多數字和計算,更彆提那些文字了,你以為都跟你一樣,我好幾次都看到他在晚上的時候去宗廟那邊點燈練字了。”
“啊?這……這小子不是說跟我們一起挨揍嗎?怎麼能這樣?”
“那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他要是不學習,你覺得族長會讓他帶著貿易隊去四處跑嗎?”
……
鋸子的使用,讓木板能夠被解的很薄,所做的東西也越來越實用,越來越精美。這其中,風箱給煉鐵這邊的幫助很大。
北宋《武經總要》記載的“行爐”用木扇鼓風;守城時熔化鐵水,向敵人潑灑,或將鐵水裝入土瓶內,拋向敵人。“行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唐肅宗時期——李筌著《神機製敵太白陰經》已有文字記載。
將原本用於燒製陶器的轉輪風箱進行了改進,熊部落已經升級了木箱的材料和樣式用木板、獸皮等製成的風箱,長約一米二,寬和高都是40厘米左右,尾端用木板密封起來,隻留有兩個圓孔用於吸氣和出氣,一個孔出氣的時候,另外一個吸氣,區彆就在於這兩個孔都釘了一塊比孔洞大上一圈的硬皮一個在風箱裡麵釘了一塊獸皮,一個在風箱外麵釘了一塊獸皮,而且不是完全釘死,隻釘幾個釘子讓它不會脫落;
箱體裡麵,用兩根雞蛋粗的木棍作為推拉杆,在另一端也用木板封起來,隻留兩個孔讓木杆推拉。
往前推推杆,風箱裡麵的空氣經壓縮後通過進氣口和木質管道,吹向爐子裡,增加氧氣含量,提高煤炭的燃燒溫度;推到底後,往後拉推杆,原本出氣的孔讓氣流推著獸皮堵住,而原本進氣口的獸皮則被推開,風箱重新開始進氣。如此反複,爐子裡的煤炭就能充分燃燒,溫度也要比之前高很多。
將煉鐵產出的鐵錠放到爐子上燒紅,用夾子夾下來,根據所需的物品尺寸,不斷捶打,這是熊山等諸多鐵匠都掌握的技能。
鍛造是個很費力氣的活,基本上被選中參加鐵匠的族人們,體型都比其他族人更大一些,力氣也更大。相應地,這些鐵匠的待遇也要更好一點,因為部落現在還是集體生活,也就是在居住和吃飯方麵條件要比其他人稍微好一些,比如每餐比彆人多兩個雞蛋,睡覺的房間更大一些,僅此而已。
但這些待遇也讓其他族人羨慕,幾個半大的孩子,就經常在休息的時候,跑到鐵匠鋪幫忙乾活。
在煉鐵的時候,鐵礦石也需要破碎、篩選,從鐵礦上采集下來的鐵礦石,會用更大的水碓進行破碎,然後放到坩堝中在爐子中煆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高爐在頂部開了一個小小的觀察窗,煉鐵的時候,從這裡看到坩堝裡的鐵礦石都融化了,便打開中間的爐門,幾個族人用鐵夾子把坩堝整個夾起來,將裡麵融化的鐵汁倒入模具中,而坩堝裡剩下的廢渣和鐵汁,則被趁熱倒入旁邊的礦渣坑,再次加入鐵礦石,然後等待轉爐。
為了提升高爐的煉鐵效率,張洪在高爐旁邊還設置了一個小一點的爐子,用於將坩堝中的鐵礦石進行加熱,等到將高爐中的坩堝取出來,立馬再將這個預熱過的坩堝給轉移到高爐中,這樣,就省去了重新加熱坩堝的時間,使高爐有了連續煉鐵的作用。
倒入各種模具的鐵汁,等到冷卻後,就被人用夾子夾起,放在鐵砧上用錘子使勁地鍛打去除部分模具的殘渣和毛刺。因為在高爐中,有不少雜質比如碳、硫等元素,會影響鐵製品的品質和硬度,所以部分鐵器就需要再次進行鍛打和淬火,提高鐵器的質量。
等到鐵器鍛打結束後,就需要給一些鐵器開刃了。開刃一般都是選擇從河道中撿來的砂岩作為磨刀石,一邊澆水,一邊磨製。
一爐坩堝大概能產鐵水5斤多一點,能夠打造1把鐵鍬或者10把鐮刀,而一些大型的鐵器,無法進行鍛打,隻能采用鑄造的方式來進行,比如犁,還有鐵鍋。
鑄造這些大型鐵器的時候,往往需要幾口高爐同時煆燒鐵礦石,產生的鐵水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澆鑄到模具裡,否則就會因為受熱不均勻而導致鐵器斷裂或者分層,影響使用壽命。雖然整體的鐵器質量都不是太好,但跟其他部落的石器和木頭相比,差了不止一個時代。
除了農具和用具,張洪也開始打造一些武器出來。不是為了對付原始人,而是為了提高狩獵的效率,減少族人的傷亡。比如箭頭,就先用平整的泥板,在上麵刻上整齊的箭頭槽,倒入鐵水後,將這些箭頭槽給灌滿,冷卻後,從泥板上取下箭頭,稍加磨製就很鋒利。
再比如短刀,部落的模具都是約30厘米左右,刀身筆直,一麵開刃,刀背處更厚。這樣鑄造出來的短刀,經過磨製後,用來切割、刺,效果很好,張洪給自己打造了一把,用鬆木裝上了木把手,用鹿皮縫製了一個刀鞘,平時就綁在自己的褲子上。
“怎麼樣?這把刀用起來感覺如何?”
張洪從熊大手中拿過刀,用麻布把表麵的木屑給擦掉,順便看看有沒有裂紋或者刃口崩碎,“這些刀除了用來砍木頭,切肉什麼的也很鋒利,哪怕突然碰到猛獸,也能有武器跟他們對抗。”
“真是一把好刀啊,”熊巫戀戀不舍地把刀遞給張洪,“要比之前鑄造出來的鐮刀或者斧頭要鋒利很多,重量使用起來也適中,要是早有這種刀,我們狩獵也不至於那麼困難。”
“是的,接下來就是讓熊山他們多打造一些這種刀了,不過產量估計不高,一天隻能打造出一把,好在馬上要冬天了,在部落裡有力氣的都可以去幫忙。”
鐵匠鋪裡,爐子上熊熊的炭火將一塊塊鐵錠燒的通紅,而原本或多或少有一些煙霧的爐子,這個時候也幾乎沒有煙霧出現了。
一開始是木炭,但製取起來效率不高,而且也麻煩,然後用煤炭,但煙霧太大,現在部落使用煉鐵的煤炭,經過了煉焦處理。
煤炭的煉焦,是個很複雜的過程,但在這個時代,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隻要能降低一些有害氣體的含量、稍微提升煤炭熱值,就已經很不錯了。
熊部落的煉焦,簡單粗暴,就是跟製作煤炭一樣,將鐵礦石堆在一起,用泥巴給密封起來,頂部隻留一個小排氣孔,然後在周圍堆上大量的煤炭進行燃燒,一般需要燃燒23天,泥巴裡麵的煤炭才能初步完成煉焦。經過冷卻後,會得到一些布滿孔洞的煤,而這些煤,熱值要比普通的煤炭要高一些。
受限於鐵礦石需要破碎和篩選,而煤礦又需要稍微處理一下,每座高爐產出的鐵並不算多,每天大概在45爐左右,大約100斤的鐵水。但對於張洪來說,這些產量也足夠使用,畢竟整個部落要用到鐵器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武器和農具。
對於其他部落想要交換鐵器製品的請求,張洪一律沒有答應,在確保自己部落的實力完全提升一個台階之前,這些技術和產品,都隻會先滿足自己部落,畢竟,自己部落現在食物充足,而其他部落也沒有能讓張洪特彆動心的東西。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史前部落生存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