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尋親的dna數據庫吧?”
“宋鄉長沒試試?”
曲文石提醒宋思銘。
“前段時間倒是采集dna樣本了,不過,至今沒有回音。”
宋思銘的dna樣本是葉如雲援邊出發之前,拉著他去采集的。
那是由團省委組織的公益活動,數據接入全國各個組織的尋親數據庫,會利用大數據實時比對。
一旦有相似的dna,會立刻通知當事人。
宋思銘一直期待,有相關電話,打到自己的手機上,但很遺憾,那個電話,至今也沒有出現。
“尋親dna數據庫的覆蓋範圍還是太小,比對成功概率,隻有幾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幾十萬人采樣dna樣本,才能有一個成功案例。”
對於dna尋親,彭越非常了解。
因為,江北大學的生物專業,在全國的所有大學中,能排到前三,很多dna數據庫的比對係統,就是江北大學的相關團隊設計開發的。
他有時候也會跟那些教授一起開會,也聊過這個問題。
除非不計成本,采集幾倍幾十倍於現在的dna樣本,擴充數據庫,不然,dna尋親,仍是大海撈針。
“彭書記說的這個數據,我也有所了解,所以,對dna尋親,我也不抱什麼希望。”
宋思銘點點頭,說道。
“就沒有其他線索嗎?”
“比如你被放在福利院門口的時候,穿的什麼衣服,有沒有什麼能標示身份信息的東西?”
曲文石又問道。
“我聽福利院的老院長說,當時,包我的小被子裡夾著一張紙,上麵寫著我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其他信息就沒有了。”
“後來,福利院翻修,那張紙也找不到了。”
宋思銘接著說道。
“那真是可惜了。”
曲文石說道。
“其實,還有一條線索。”
宋思銘又說道。
“還有什麼線索?”
曲文石問道。
“就是有一次在一家飯店吃飯,那家飯店的老板曾經在京城的國賓飯店任主廚,他跟我說,二十七年前的中秋節,他在國賓飯店,見過一個跟我長相十分相似的客人,那位客人吃飯的時候,突發疾病,被送到醫院後,不治身亡,而二十七年前的中秋節,正好是我出生的那天。”
宋思銘講述道。
“這應該不是巧合吧?”
“你順著這條線索查了嗎?”
彭越問宋思銘。
“查了。”
“薛棟梁,您還記得吧?”
宋思銘反問彭越。
“當然記得,跟你一屆的學生會副主席。”
彭越可忘不了薛棟梁。
那一年,三個人競選學生會主席,分彆是宋思銘,薛棟梁,還有一個女生,所有人包括他在內,都覺得宋思銘或者薛棟梁五五開,誰當選都正常。
可最後的學生會主席,卻是那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