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曆史發生在公元1063年至1085年,主要講述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王安石在曆史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源於他的全麵變法,有人讚歎他變法圖強的大無畏精神,也有人說他變法不切實際,導致了宋朝的由盛轉衰。但不管如何,王安石變法是宋朝政治曆史上一次大膽實踐,政治影響頗大,王安石此人的文學造詣也很高,詩詞文章都俱佳,不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這個時期,世界曆史上,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征服英格蘭,即位為英格蘭國王,頒布《末日審判書》;1071年,曼齊克科戰役,塞爾柱人俘虜拜占廷皇帝羅曼努斯四世·第歐根尼;1073~1085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位,他是曆代教宗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畢生都獻給了天主教會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鬥爭中;1077年小亞細亞羅姆蘇丹國建立,並成為中東的宗教文化中心,也號稱為土耳其的前身。
王安石有詞道伊呂兩衰翁,曆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隻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又有詩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話說千古仁宗皇帝駕崩後,英宗即位,但這位皇帝爺突然身體不適,這可急壞了滿朝文武,趕緊下了道旨意,請皇太後出來臨時掌管國家大事。這位皇太後啊,那可是出了名的慈祥和節儉,還讀過不少書,經史子集都懂點兒。她一上手,嘿,那叫一個厲害,每天幾十份奏折,她都能記得個大概,處理得井井有條。對待外戚和身邊的人,那是一點都不含糊,公正無私,宮裡宮外那叫一個肅靜。
但您也知道,皇帝病了,心情就不好,特彆是對身邊的宦官,那更是沒啥好臉色。這下可好,宦官們不樂意了,就開始在背後嚼舌根,說皇太後和皇帝之間有了嫌隙。這消息一傳開,整個朝廷那是人心惶惶啊。
這時候,有個叫呂誨的大臣,上書勸和,但兩宮之間的疙瘩還是沒解開。
有一天,韓琦和歐陽修兩位大臣去皇太後那兒彙報工作。皇太後一見他們,眼淚就下來了,把心裡的委屈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韓琦一聽,安慰道“娘娘,這都是因為皇上病著,心情不好,等病好了,就不會這樣了。哪有母親不能包容兒子的道理呢?”皇太後還是有點兒想不通。
歐陽修接著勸“娘娘,您想想,您跟先帝這麼多年,仁德之名傳遍天下。當年張貴妃那麼受寵,死後還被追封為溫成皇後,您都能坦然處之,現在怎麼反倒在母子之間容不下了呢?”皇太後一聽,心裡稍微舒坦了點兒。
韓琦又補了一句“我們在外麵,要是皇上有個好歹,您可是要負責任的。”皇太後一聽,嚇了一跳“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我比你們還著急呢!”旁邊聽著的大臣們,一個個嚇得脖子都縮了,汗都下來了。
過了幾天,韓琦單獨去見皇帝,皇帝還在抱怨皇太後對他不好。韓琦就說“從古至今,聖帝明王多了去了,為啥偏偏稱舜為大孝?難道其他皇帝都不孝嗎?其實啊,父母慈愛,子女孝順,這是常理,沒啥好說的。隻有父母不慈,子女還能保持孝順,那才叫難得。您啊,恐怕是孝順還沒到家呢,哪有父母不慈愛的道理?”皇帝一聽,恍然大悟。
從那以後,皇帝就開始正常上朝了,還在紫宸殿見了百官。韓琦趁機提議去祈雨,皇帝也同意了。這一來,人心可就安定多了。
皇帝還在邇英閣讓大臣們給他講經史,有個叫劉敝的翰林侍讀學士,講到堯把天下傳給舜的故事,就拱手說“舜出身貧寒,堯卻把位子傳給了他,天地都認可,百姓都擁護,沒啥彆的道理,就是因為舜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種美德傳遍了天下。”皇帝一聽,臉色都變了,皇太後聽了也是大喜。兩宮之間的誤會啊,就這麼慢慢解開了。
後來,皇帝還立了個妃子高氏為皇後。這位高皇後的母親曹氏,可是皇太後的親姐姐,從小就在宮裡長大,和皇帝同年出生,還都是皇太後一手撫養大的。仁宗皇帝當年就說過“將來這姑娘肯定是皇後的命。”果然,長大後,她就成了皇後,還給皇帝生了三個兒子。
韓琦看時機成熟了,就想著讓皇太後把權力交還給皇帝。他拿了幾件事讓皇帝裁決,皇帝都處理得很好。韓琦就跑去跟皇太後複命,皇太後也是連連點頭。韓琦趁機說“娘娘,您看,皇上已經能獨當一麵了,我也該告老了。”皇太後說“你可不能走,是我該回深宮去了。不過,我每天在這兒,也是不得已啊。”
韓琦一聽,趕緊說“前朝像馬皇後、鄧皇後那樣賢德的人,都免不了貪戀權勢。您現在能主動讓位,真是比她們還高明。您看,哪天撤簾最合適呢?”皇太後一聽,立馬站了起來。韓琦趕緊命令鸞儀司撤簾,皇帝這才開始親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不過啊,這宮裡還是有那麼幾個不長眼的宦官,比如任守忠,就在背後挑撥離間。韓琦可不含糊,拿出一張空頭敕書,歐陽修已經簽了字,趙概有點兒猶豫,歐陽修說“你就簽吧,韓公肯定有他的道理。”趙概不敢違抗。
然後啊,韓琦就把任守忠叫到政堂,往那兒一站,就說“你犯的是死罪。”說完,就把他貶到蘄州去了,還拿空頭敕書填上他的名字,當天就押走了。韓琦心想啊,要是稍微慢點,這家夥就該耍花招了。他的那些黨羽啊,也都被發配到南方去了。這一來,朝廷上下可都高興了!
不多久皇帝又病了,這回可把韓琦急壞了,他趕緊進宮探望。一見麵,韓琦就開門見山地說“陛下啊,您這都好久沒上朝了,得趕緊立個太子,好讓國家安定下來啊。”皇帝一聽,點了點頭,隨即召來了學士承旨張方平。
到了福寧殿,皇帝靠在床上,說話都費勁了。張方平趕緊遞上筆,皇帝顫顫巍巍地寫下了“立大火王為皇太子。”張方平一看,這“大火王”是誰啊?趕緊請示皇帝寫下太子的名字。皇帝使出吃奶的勁兒,寫下了太子的名字——穎王頊。
張方平退出後,就開始起草立太子的詔書。太子一立,皇帝那是感慨萬千,眼淚都下來了。文彥博出來對韓琦說“你看到皇上的臉色沒?人生到了這一步,就算是父子,也難免動情啊。”皇帝在位四年後,就駕崩了。
這位皇帝啊,聰明睿智,繼承了大統,對待大臣那是優禮有加,愛護百姓,喜好賢士。每次做決策,都能出乎群臣的意料,絕對是個好皇帝。可惜啊,老天爺不給他時間,沒能讓他大有作為。真是太可惜了!
太子頊即位後,就是神宗皇帝。他立了向氏為皇後,這向氏啊,可是向敏中的曾孫女,出身名門。
神宗皇帝即位之初,那是勵精圖治,不玩兒不鬨,也不修宮室,勤儉節約,一心想要打敗遼國和西夏,一統天下。他先是為錢發愁,這時候啊,王安石站了出來。
王安石是翰林學士,他越級麵見皇帝,給皇帝出了一個富國強兵的主意。他說“古代周朝有個泉府官,能變通天下的財富。後世隻有桑弘羊、劉晏勉強懂得這個道理。現在的學者啊,不明白先王的法意,反而認為君主不應該和百姓爭利。現在要想理財,就得修複泉府之法。”皇帝一聽,覺得有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
王安石還怕皇帝不堅定,又接著說“以前堯帝讓群臣選一個人治水,結果還失敗了,後來才成功。現在要想變法,所用的人如果不是合適的人選,怎麼能沒有一兩個失敗的事情呢?咱們應該計算利害的多少,不被眾人的議論所迷惑,堅定決心去做,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收到效果了。”皇帝一聽,深以為然,就堅定地任用王安石為相。
這時候啊,有個叫唐介的大臣站出來說“王安石這人固執己見,心胸狹窄,好學但拘泥於古法,不通今事。如果用他,必定會壞事。如果想要賢相,那呂公著、司馬光、韓維才是合適的人選。”可惜啊,皇帝沒聽他的。
王安石一執政,士大夫們都認為皇帝選對了人。隻有呂誨站出來說不行。他要進宮勸諫,路上碰到了司馬光。司馬光悄悄問他“你今天要說什麼啊?”呂誨說“我袖子裡裝的是彈劾王安石的奏章。”司馬光一聽,驚呆了“大家都覺得王安石好,你怎麼要彈劾他?”
呂誨說“你也這麼認為嗎?王安石雖然有點名氣,但他固執己見,輕信奸邪,喜歡彆人奉承他。聽他說的話挺美,但用起來就漏洞百出。將來誤國誤民的,一定是他!”說完,就上了奏章極力勸諫。可惜啊,皇帝沒聽,把呂誨貶到鄧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