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賣部應該是所有小夥伴們年少最深刻的記憶,彆的記不住,吃的零食肯定會忘不了,村裡每個大隊應該都有一家小賣部,我們土話喊金銷店,每個學校也會開小賣部,賣點零食和文具用品,一般小賣部麵積都不大,隻有一個木櫃貨架,可以打散裝白酒,散裝醬油沒有聽說,可能全國各地有的地方可以打散裝醬油和醋,可能湖南和湖北兩地不是生產醬油和醋的產地,沒有散裝醬油醋的地方,也可能是不如白酒好保存,散裝紅糖倒是有售賣,賣的商品基本都是帶完整小包裝的。
米雲小的時候,想過家裡可以開一個小賣鋪,那樣的話就可以有吃不完的零食,並且也不用擔心沒有學習用具了,都可以在自家裡麵拿,還不用給錢,米雲湖北省鄉村的大伯家就開過小賣部,規格不大,就一個大木衣櫃貨架,可能以前就是裝衣服的,零星的擺放一些小商品。湖南老家村裡三組就有一家小賣部,比看到的小賣部規格都稍微大點,就在學校附近的河堤上,米雲家左邊第三戶人家,離家裡二十米範圍,米雲家右邊一戶也是一家小賣部,右邊河堤也隻有這一戶人家,其他的都在河堤下麵居住,右邊一戶應該是改革開放的第一任村支書,剛好接替我外公,右邊的鄧爺爺家在對麵修了一個100平米左右的平房專門用來經商用,也是村支書任退下來後建的房子,經營過喜劇院,不知道演了幾年的戲,我外婆都會經常步行裡過來看戲,不唱戲後就經營商店小賣部了,小米雲家也短暫了開了兩年小賣部,應該是米雲讀五六年級後的事,父親不教書後就在村小學做了幾年飯,因為湖南湖北兩地跑不方便,父親在湖北初中學校教書,來湖南這邊結婚生子後,就不方便經常回湖北教書和耕種田地,尤其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社會地位低,工資微薄,不容易養家和照顧孩子,來湖南這邊教書,也隻能是代課教師,一直入不了正式編製,後來就放棄教師職業了,專心照顧家裡和孩子,在小學蒸煮米飯的幾年,就開了幾年小賣部,規格最小的小賣部,就賣點文具和零食,很有限的零食,就賣點果凍,麻花,果丹皮,辣條和其他小乾糧,我隻記得果凍和果丹皮,自家賣的東西當然吃的最多,村小賣部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廚房蒸飯的經營,幾十年如一,校長家屬經營過一兩年,其他學校的小賣部也是校方親屬經營,偶爾也是校長家屬經營。
米雲小的時候,物價低,冰棍幾分錢到一毛錢一根不等,辣條一袋也差不多,用瓶子去打散裝白酒,都是拿著塊塊錢去,最後還能找回些零錢來,那個時候的零錢有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一角,貳角,伍角,一元硬幣,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幣都有。紙幣有的,硬幣都有,硬幣最高的規格就是一元,到現在都還是這樣,紙幣幣種相對多點,有壹元,貳元,五圓,拾圓,五十圓,壹佰元的,並且50元和壹佰元的淺藍色人民幣,是四個偉人的頭像的那種,有冰棍雪糕賣的小賣部,隻有一家,一般小賣部都不會賣冰棍,那個年代冰箱冰櫃還沒有普及到偏遠的農村地區,賣冰棍雪糕的都是走街串巷的個體戶,村三組的小賣部是唯一冷飲冰棍雪糕的小賣部,所以我說是村裡規格最大的小賣部之一,一組可能也有,因為與湖北省交界,有地理位置優勢,為麼會記得賣冰棍雪糕的小賣部,因為夏天,米雲去買過,而且一買就是十幾隻,應該是夏天收割稻穀期間,請了五六人幫忙收割稻穀,還有用脫穀機轉化成穀子和稻草,休息時間,媽媽讓米雲去買了冰棍犒勞大家。那時候的農戶都是左鄰右舍相互幫助,還要管一頓飯。不拿工錢,但吃一頓飯還是要意思一下的,父母有時候忙,騰不出手來,我還幫過家裡做過一頓飯菜,夠十人左右吃的量,那時候的米雲估計比灶台都高不了多少,還要墊著板凳炒菜,大概要炒六七個菜才夠吃,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還真不是說著玩的。
在米雲家左邊第三戶人家,不到二十米,是村裡最後一任村支書家兄弟開的,之前是村支書的父母開的,米雲就讀四五年級的時候,傳給了小兒子經營,應該是小兒子結婚後送的家當彩禮,老人家專心種田地,在河裡網魚賣,據說現在都還留任村裡,故土難離,全村搬遷二十多年了,我們村,是附近三個搬遷村留守人最多的人,有很多複雜的曆史原因,前麵章節有簡單提到過,沒電沒水被遺棄的鄉村,不是生活所迫,沒人願意留守,不過我們村與湖北省交界處,有了生存空間,不是完全與世隔絕的地步,而且每個村子搬走了都會留下一戶守村人,可能是國家有編製的守村人,河對岸搬遷五十年以上的村子都還留有一戶看村人,我們村如果要留一戶守村人,肯定也是最後一任村支書家,因為他們家的樓房保存相對完整,沒有摧毀,符合守村人條件,其他搬遷的人家都是磚瓦不存,我家也不例外,隻能看到頹壁殘垣的遺址,磚瓦用拖垃圾拖到隔壁村建菜園圍牆和洗澡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米雲小時候對小賣部的什麼商品至今還念念不忘,說來一般人不信,就是一包火柴盒大小的普通麵粉,撕開包裝就能吃,沒吃過幾次,因為小時候家窮,基本無零花錢預算,看到其他小夥伴吃,都羨慕嫉妒恨的要死,饞的不行,隻能躲開,轉移視線,家裡左邊那家開了十幾年以上的小賣部是小米雲最向往的地方,因為規模最大,貨架商品種類比較多,哪怕隻是遠遠看一眼,飽下眼福也能知足,小孩饞嘴是天性使然,不能笑話,尤其是那個經常餓肚子的80和90年代,現在的小孩生活水平提高了,還不是一樣對小賣部垂涎欲滴,哪怕是家長不讓吃的垃圾食品還不是一樣的情有獨鐘,好像現在的學校裡麵一般都不讓開小賣部了,都開在學校附近,商店和文具店都是在學校附近,沿海地區這邊的小學是如此,農村的中小學裡麵還是保留小賣部的,有這個需要。記得中小學上學的那條十幾裡的馬路上,也零星的有家小賣部,可以供路人補充,以前不管是騎自行車回村還是和小夥伴們步行回村,都是走那條馬路,一走就是一兩小時左右的路程,夏天的時候口渴,會買冰棍和茶水喝,一毛錢可以喝一大瓷杯茶水,還有個印象,小賣部常客是可以賒賬的,六年級前學校附近的小賣部常客是可以在本本上記賬賒賬的,家裡附近的小賣部也能賒賬,這都是幾十年前的曆史,不知道如今還有沒有賒賬的小賣部。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