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堤上十三年左右,吃穿住行娛樂有大半時間在河堤上,連雞鴨鵝不沾邊的故事都能單獨寫一章節出來,不寫河堤上下發生的故事有點說不過去。
河堤上發生的故事太多,不知道從何說起,隻能東拉西扯,想到哪寫到哪裡。
先說河堤上的事,河堤是連著湖北農村的,河堤馬路兩邊的農戶很少,印象中就二組有幾戶人家,我們三組有一戶,一組也有幾戶,四五六組完全靠近湖南這邊,與各個村子隔河相望。一組是邊角上,也是整個村子外出的兩大渡口之一,另一個是六組渡口,六組在整個村子的中軸線上,把整個村子均分成兩半,全村成橢圓形結構布局,居民都分布在沿河河堤上下集中居住,中間地帶就是廣大的農田和水塘,算是一個天然的農場,地理位置的優越,土地肥沃,適合農耕和居住,適合古代的田園生活,不適應於現代生活,交通不方便,出村門就得坐船,村子估計也是有幾千年的曆史了,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人了,隨著時代進步,尤其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村子已經不能滿足高水平的生活了,醫療和教育都是大問題,不隻是90年代前後要麵臨的問題,也是當今時代農村也要麵臨的問題,老一輩的教師基本上都已退休,各村小學也基本上都退出了曆史舞台,赤腳醫生已經滿足不了當今時代的各種怪病,娛樂設施更不用提,所有優質資源都集中到了城市,農村不進城市,就會一代不如一代。
整個村子就是由河堤圍城的一個村,就像天然的護城牆,還有三麵環水的護城河,古人建造都城都是如此布局,一旦外敵入侵,就要過護城河和城牆這關,難怪聽說日本鬼子打進整個常德和武漢,都打不進村裡,天然的戰略樞紐站和緩衝地帶,老家看天氣預報都是以武漢和長沙為標準,以前村裡可以不關注新聞聯播,但那幾分鐘的天氣預報一定會要關注,就為了聽武漢和長沙的天氣預報,大人不得空,也會委派小孩幫忙聽天氣預報,因為生產需要天氣的支持,不然有些勞作就白乾了,你剛打完農藥,一場雨來,害蟲不死,雜草也不會死,天乾旱需要給農田灌水,知道要降雨,就可以多堅持一天。
河堤上也是外村人經常跑過來叫賣各種商品的場所,河堤上一喊,村裡在家的基本上每家每戶都能聽到,去田裡乾活的就可能聽不到了,河堤兩邊十字中間分界線上看,都是相距三四裡路,長度可能七八裡,河堤上喊叫的聲音可能傳播不到中間位置,但村廣播的喊叫可以清晰的到達村裡的各個角落,村廣播和村部設在六大隊河堤邊上,全村的中間位置。村裡叫賣的都是一嗓子,沒有循環高音喇叭叫賣,小的物資全靠人工叫賣,大的物資就靠大船,村裡經常停泊大船,尤其我們家門口附近,幾乎常年都會停靠大船,其他村組就不知道有沒有大船長期停靠了,村裡除了一二組大部分的村民遠離河堤和河邊外,另外的四個大隊都是靠著河堤而居。大船給我們村帶來了多少商品,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帶走多少物品還是很有印象的,村裡的糧食和棉花都是通過大船大規模的運輸出村。帶來的商品種類繁多,什麼都有,衣食住行和資源類都有,布匹,各種水果,蔬菜,煤炭都有,帶來的商品都可以用糧食交換,可以半袋以上的糧食交換,就是怎麼回憶都有點想不起來了,有點卡殼,糧食換梨子和土豆的居多,還有換什麼了真想不起來,可能還有大部分商品用現錢交易,雖然有跑船上去看熱鬨,村裡隻要能種植的蔬菜水果基本都有,蔬菜有茄子,黃瓜,四季豆,豆角,辣椒,蔥薑蒜,白菜,青菜,絲瓜,冬瓜,南瓜,菜瓜,香瓜,涼瓜西紅柿,扁豆,豌豆,黃豆,綠豆,水芋頭,芹菜,韭菜,刀豆,野菜,橘橙柑柚子都有,桃子,棗樹,基本上這些蔬菜水果都能滿足村裡的日常生活,除了淡季,實在想不通村子還缺哪些蔬菜水果,西瓜和梨子成熟了,隔壁村會用拖拉機和板車拉過來賣,這兩個水果都能用糧食兌換,乾糧零食村子小賣鋪基本也有售賣,麵包,發餅,麻花,瓜子花生,現粉糕都有,麻花,村子裡有農戶會自己油炸,二組有一家,比我高一屆的學長家,整個村子比我高一屆,又能一起上下學的,就三個人,二三四組各一個,我上初一的時候經常結伴同行步行回村,全程同行一個多小時左右。
村裡有幾個農戶會製作麻花,包子饅頭,娃糕,在那個年代還是稀有小吃,雖然常見的食物,但全村也就一兩戶會做,所以不能天天都吃到,三天一吃還是可以,有的也就做一兩年就不做了,甚至一年不到,所以平常想要吃包子饅頭和喝麵湯就要去十裡開外,還要坐船過河,麻花倒是可以常吃,因為商店有賣,也方便儲存,油炸一月的麻花,可以供應村子一年,小時候稍微正規點的小賣部都是上半門板的,就是一個窗戶大小的門板,大概總共由五六塊木板組合而成,不知道有什麼講究,開店和關店,都需要上門板和拆門板的,現在感覺就會覺得太麻煩,但在那個年代,各鄉鎮村組的小賣部都有那個標誌性的小木板窗。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