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製臘肉是大部分家庭都會做的,臘肉香氣誘人,色彩金黃,味美可口,油而不膩,老百姓會提前做上一些臘肉準備過年,然後從春節開始吃,一直吃到夏季,有的甚至可以吃到來年的臘月。
春節吃炒米是湖北人的習慣。走親戚時搓麻將到半夜,饑腸轆轆,來一碗炒米,用熱水泡開,加點糖或者鹽,就能開吃了,堪稱湖北版方便麵!
先將糯米浸泡後,用木甑蒸熟成“陰米”,陰乾後,再用河沙炒成炒米。現在已經不局限於春節吃了,炒米在黃石洪湖一帶也叫做米泡。
麻糖對湖北人來說,麻糖代表著過年。小時候家裡還會熬製麻糖,那是小孩子一年裡最開心的時候。
麻糖是用糯米、綿白糖、芝麻、花生仁等原料製成的,咬起來鬆脆易斷,一般是長條狀。不過貌似以前過年吃的切片很厚,不好咬斷,每次都黏牙。現在大家的飲食越來越豐富,所以人們隻是象征性地買一點品嘗一下。
龍須酥一定有很多人都吃過這個!龍須酥色澤乳白、細絲萬縷、酥鬆綿甜、入口即化,又叫銀絲糖,一根細細的糖絲,很符合它的形象啊!小時候我們簡直對它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甜甜的,恨的是它超級容易脆弱!一碰就散架了!而且掉得到處都是,一吃白粉糊滿臉。
不過關於它是不是湖北的特產呢,還有待考證,隻知傳說是明代正德皇帝(就是那個特彆會玩的皇帝朱厚照)遊民間時發現,並帶回宮中,取名“龍須酥”。
麥芽糖,每次快過年就有老爺爺走街串巷賣這個,然後就有人拿著塑料瓶子、廢鐵過去換,老爺爺就用錘子和菜刀把糖砍開。這個糖特彆硬,放嘴裡含化了才會變成一團軟黏的糖,很甜。
麥芽糖又稱關東糖、灶王糖,敲敲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售期最短,隻有過小年前後才上市的糖果。又酥又香,有粘性,美味食品,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京果
京果又名酥京果,長得粉白粉白的,外麵是一層糖粉和糯米粉混合的物質,吃完之後手指上會黏黏的一層。中間是酥酥的脆皮層,咬起來哢嚓聲很大。
麻棗
麻棗其實在有些地方也是叫做“油京果”的,它的製作方式和京果很像,口感也差不多,隻是外麵的白色粉末換成了芝麻而已,但是形狀更多變,除了球狀,還有長圓柱的!
蛋卷
蛋卷也是過年時常吃的點心,與現在的蛋卷相比,童年時的蛋卷更厚更硬,常常會在裡麵裹進糖。冬天裡一口咬下去,咯吱咯吱響,那種甜甜的幸福感~
雲片糕對於大家來說不會陌生吧,看上去就是白白的一塊,卻可以揭出好多層來,有的裡麵有芝麻和杏仁什麼的,味道就是淡淡的甜味,有股糯米粉的清香。
酥糖完整的名字應該叫“武穴酥糖”,是黃岡武穴市的特產,原名桂花董糖。裡麵有桂花、香條、芝麻,又甜又酥,還能治咳嗽,雖然是飴糖熬成的,但是一點也不黏牙。
酥糖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以前桂花鎮有個姓董的孝子,他母親感染風寒沒錢治療,他自創了這種點心給母親吃,結果病好了,所以又叫“桂花董糖”、“孝母酥”。
芝麻糖杆也是春節時常見的糕點!在天門市又叫做灌芯糖,儘管它的中間其實是空的。這種糖杆外邊是一層芝麻,很脆,中空外直,很甜。以前都是賣貨郎用扁擔挑著四處兜售。
麻花,在湖北,一些地方過年還保持著做豆腐、炸麻花、炒花生的習俗,這些都體現著年味!這種麻花不像天津和其它地的麻花那樣大,很小巧,吃起來也很脆生。
翻餃也是湖北特產,炸翻餃曾經也是傳統湖北年裡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時候很多人都會在家裡幫忙做翻餃,做法很簡單,就是一張方形的麵皮中間劃一刀,然後翻幾下,然後油炸,所以叫做翻餃。它吃起來很脆,有鹹甜味的,經常和炒米放在一起吃,同樣的,吃多了也會上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柿餅嚴格意義上要算蜜餞。柿諧音“事”,過年吃柿餅象征事事順心。
柿餅長得很難看,又乾又癟,顏色也不討喜,外邊還有一層白霜,可是吃起來卻很甜,厚厚的果肉有種沙沙的質感,外表醜陋卻有美味的內在。小時候柿餅貴,過年能吃到算比較奢侈了。
琪瑪酥也是硬硬的,外麵有一層油亮的糖漿,不油膩。在親戚家拜年常會一邊看電視,一邊喝茶,然後吃琪瑪酥,非常有過年的氣氛。
麻烘糕,武漢人都知道的青山麻烘糕,很像雲片糕,但是比雲片糕要脆一些,帶有芝麻、桂花的香味,入口即化。
湖南湖北兩地的年貨和年俗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兩地各有各的特色,大部分年貨都是共同存在的,湖南的煙酒,湖北的小吃聞名於外。
小時候,都是要貼春聯,放鞭炮,吹氣球,吃糖人……每一樣春節裡的習俗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雖然時代在發展,但兒時的年味已然深深地刻在每一個80和90後的心裡了。
80年代人們生活漸漸富裕起來,魚和肉都可以比較方便地購買了。曾經“三轉一響”,也被新的“四大件”所取代。
80年代家庭中流行的“四大件”,錄音機、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80年代以前“三轉一響”為主的新年貨,已經開始步入百姓的生活中,三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其中這一響就是收音機。老式收音機,不是現在市麵的電子收音機。米雲的爸爸從教師崗位退下來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修表匠,那時候機械化手表還比較流行,米雲的父親在村裡修了一兩年的手表,也修老收音機。
198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了第一屆春晚,所以在當時電視機在置辦年貨成為了主流。覺得那時候,那些穿著喇叭褲,燙著爆炸頭,抱著收錄機在大街上跳舞的年輕人好“岸居”!春聯、年畫、掛曆的流行讓年味的文化氣息愈加濃厚。
八十年代結婚,自行車已經是標配,在當年騎自行車特彆鳳凰,永久,飛鴿等自行車那是相當有排麵的,騎上自行車找對象不愁,街頭回頭率也特彆高。
上個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手拿大哥大,腰上帶著bb機,脖子上掛著照相機,這些都是過年回家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戴上這些倍有麵子的事。黑白電視換成彩色電視機,彩電已經普及,家家都有了摩托車。
那時候的零食也相對豐富了,各種糖塊也都能在大集上可以買到。平時小孩子們最多拿上幾角錢買點小零食。家家樂、辣椒糖、攪攪糖,糖果罐頭,冰袋,我們小時候叫包冰,小賣部兩毛一袋,還要插一毛錢一米紅色或者綠色塑料管吸著喝,小時候總想著等長大了有錢了,就坐在冰棍箱邊把冰棍吃個夠,或者買一箱冰棍抬回家接著吃,現在想想好可笑。那時真的是太窮了,物資也少,冰棍才2一3分錢一根,都吃不起。
記得90年代,表哥結婚,喝茶吃零食,拿到過巧克力,華麗的包裝,金色,銀色包裝紙包裹著各種顏色,各種夾心的巧克力,我也是那時候才知道巧克力還有白色的,還分可可脂和代可可脂,一般都隻吃黑色的大塊巧克力。
還有過年時吃不完的零食和喝不完的飲料,什麼雞鴨魚肉各種菜式,啤酒,白酒、飲料健力寶、雪碧,可樂,尋常的日子都隨處可見,更不用說過年了,那群純真的夥伴也有幾十年沒有再見過,讓米雲的回憶有滿滿的幸福感!真的好懷念童年時的那個年代,那時的空氣是清新的,沒有霧霾,也僅是懷念而已,不是希望回到過去,還是要積極麵對新生活。
兒時的那個年代是回不去了,隻是追憶,不需要開倒車,要麵向未來……。日子還是要一天天過,快樂一天,悲傷也是一天,像老話說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手插磨眼子裡了——捱也得捱,不捱也得捱。
30多年彈指一揮間,不一樣的就是日新月異,生活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斷的刷新人們的認知,時代變遷太快,科技發展的快,機械智能現代化刷新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現在過年年味越來越淡,傳統的鞭炮習俗受到限製,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日常吃的不比過年吃的差,沒有以前那種平時粗茶淡飯,過年大魚大肉的儀式感,也不喜歡走親訪友了,不走親戚,就是年味徹底退化的表現,以前家家戶戶都樂意走親戚,左鄰右舍都會走動來往,現在的時代,孩子過年回家了,因為生存壓力大,也沒有那麼活潑開心,有的打工在外都不回家,年不再是“年”,隻是一個文化符號罷了。
還好米雲母親家的親戚都在縣城附近,每年都可以共同組織在一塊兒吃幾頓飯,平時過節也可以經常有聚會,雖然沒有二十多年前的年味了,時代要發展,有很多東西沒法改變,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