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打交道最多的還是木碗櫃和剔瓢、水瓢,水缸。水瓢有用瓜果做的葫蘆瓢,也有用鋁合金製作的鋁瓢,農村用的最多的就是那種鋼製瓢,葫蘆瓢更多的用來把豬食,隻是近十幾年城裡和農村都換成了朔料水瓢。
用了幾千年的木製碗櫃也慢慢換成水泥玻璃製作的移動開窗櫥櫃,農村都是雙碗櫃模式,隻不過過去的木製碗櫃更多的功能用來儲存存放廚房用品調料,不再存放碗盤餐具和筷子,水泥玻璃碗櫃存放碗碟和剩菜,城裡壓根就沒有古老木製碗櫃的概念,都是統一的收納性櫥櫃。
我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居家都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都是家的生活重心。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廚房的設計也在發生著變化,到現代,廚房在家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成為第二客廳,很多廚房裝修和客廳組合起來布局。
木製碗櫥是一種傳統的家具,主要用於存放碗、盤子、筷子等餐具。近三十年基本上已處於逐漸淘汰的現狀。這種櫥櫃通常由實木製成,設計上考慮到了實用性和美觀性。在許多家庭中,這種櫥櫃不僅用於存放餐具,還可能存放一些不常用的廚房用品和雜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櫥櫃逐漸成為了家庭中的一部分,承載著家庭成員的共同記憶和生活習慣。
農村人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發明創造出來了很多的器具,這些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地失去了作用,也逐漸地被人們所遺忘了。我國是農業大國,幾千年都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幾乎都占了全國人口的一大半,農業文明故事和農業傳承最多。幾千年前,隻知道保留火種,鑽木取火,有火堆的地方就是廚房。時代在變,我們的廚房也在經曆著巨變。
老式櫥櫃是一種集收納、存儲、裝飾於一體的家具,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了。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式櫥櫃的形式與材質也逐步演化,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老式櫥櫃也具有各具特色的風格和造型。
老式櫥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古人智慧,也是傳承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老式櫥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家具,還是一種具有極高裝飾價值的文化藝術品,它可以為室內空間增添獨特的藝術氣息。
老式櫥櫃不僅僅是一件靜態的裝飾品,還具有收納、存儲物品的實用價值,可以將家居空間整潔有序,讓生活更加美好。
除此之外,還有水缸和水瓢等工具。在古代的廚具中,壽命較長的就數水缸和水瓢,甚至在現在還有它們的蹤跡。其實,水缸說白了就是個大一點的“瓷器”來裝水罷了,水瓢就是把成熟的葫蘆從中間切成兩半,再取其中的一個作為水瓢。這兩個物品在農村還是常見的,幾乎挨家挨戶都會有,甚至不止一個。
水缸在電視劇裡的出鏡程度也不低,一些古裝劇或者抗日劇中都會有一些,水瓢就更常見了,隻看《葫蘆娃》裡就有至少16個。米雲記憶中,家裡都會有兩口鐵鍋和兩個水缸,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水缸和水瓢還有碗櫃在米雲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農村家裡都會配備兩個水缸和水瓢,還有兩口鐵鍋,為麼都是雙份配置,其實現代化的煤氣灶和燃氣灶也有很多雙灶配置。農村的兩口鐵鍋以前米雲有講過自己的理解,小鐵鍋煮日常飯菜,大鐵鍋用來煮豬食,或者大型的聚會飯菜。兩個水缸,一口是家庭飲水,一口是用來裝剩菜剩飯的泔水,就是給豬吃的飯菜殘渣,通俗的講就是人畜分開用的水缸。兩個水瓢的功能也和水缸差不多,鋁合金水瓢人用,葫蘆瓢水瓢動物用,用來裝穀殼和糧食喂雞喂鴨喂豬。
拋開常用的廚房用品,其實還有很多農具用品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鍋蓋,篩子,還有笸籮,篩子和籮筐都是一種由柳或竹編製的廚具,可以用來盛乾糧或分揀糧食。這種廚具也有不同的版本,一種就是圓盤用竹子圍起來,是用來盛乾糧或糧食的器具,另一種則是像簸箕一樣,可以用來挑揀食物的一類。
除開笸籮之外,還有芫子,它也是盛糧食的器皿。它也有兩種形態,其一便是上文提到的笸籮的第一種形態,在其上加載一個木製或竹製的橫條。第二個便是取2個笸籮第二種形態,將他們對接起來,再加上一個木製或竹製的橫條。芫子的第二種形態,便於攜帶,可以裝進蒸好的餑餑,饃饃,掛麵或點心等,平常隻有走親戚或葡萄等作物豐收後才會有的。
除以上的那些常用用具,還有一種東西的壽命較其更長,那就是擀麵或擀麵皮的時候用的餅撥子,它是攤煎餅或餄烙的時候用來翻餅的一種木製品,現在在外麵賣煎餅或餄烙的基本上已經不會再使用它,它如果做成圓的,便是用來擀麵或擀麵皮。若是做成多邊柱形就是用來翻煎餅或餄烙的木製廚具。
還有一種廚房用品也比較耐用,適合剁堅硬的骨頭菜,現在的人流行用不鏽鋼案板、竹子案板,以前家裡還用過老式菜墩,適合斧頭砍豬蹄和排骨。可能現在隻有部分農村家庭采用,今年年三十前一天還在小舅家用過它剁豬蹄和排骨,真的太耐用了,隻感覺斧頭和滅刀不鋒利,給人一種結實敦厚的感覺,切菜很穩,剁肉不晃,不藏汙納垢,合成菜板容易藏匿細菌蟲卵,這種菜墩案板絲毫不用擔心,一塊能用一輩子。切菜、切肉、剁骨頭都可以,厚度能頂普通案板五六個的厚度,一點也不晃動,拋去美觀不說,真的特彆適合當案板。沒有鋒利的刀和案板,隻能求助菜市場的豬肉鋪老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最古老的原始人以天然洞穴為居,由於嘗到了被雷擊而燒死的野獸肉,發現了熟食的美味。後來鑽木取火的發明使人類正式養成吃熟食的習慣,這也是走入人類文明的第一步,如我國北京猿人居住的周口店洞穴石壁上,至今留有焰火薰烤的痕跡和木炭殘跡。吃熟食的習慣大大增強了人類體質和壽命。
人類曆經幾百萬年的發展,從蒙昧走向開明,從蠻荒走向文明,在曆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各族文明,華夏文明是沒有斷代的古老文明之一,對整個人類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類飲食結構的多樣化和飲食質量的提升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國人信奉民以食為天,廚房是加工飲食的專業場所,是一個家庭結構中的重心。因此人類的發展史也可以濃縮成一部廚房發展史。廚房的發展經曆了從篝火到集成灶、開放式廚房的8個階段
篝火時期在長達近250萬年的漫長石器時代,人們居住在洞穴、樹上或者簡易的窩棚裡,在居所中心或一隅生一堆篝火,人們環火而坐一邊燒烤食物一邊不斷往火堆中添加柴禾,使火不至熄滅,這一時期的篝火同時具備熟食、護衛、照明、取暖等四個作用。篝火熟食伴隨人類度過了蠻荒的初始階段,改變了人類飲食方式和飲食結構,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火塘時期,石器時代後期,陶器出現,人類也開啟定居時代,在居所一隅的地上挖上一個坑,用木頭或者石塊在坑上支起一隻陶盆,在坑中升火進行燉煮,這一原始的炊事設備被稱為火塘。
相比於篝火來說,火塘具有火勢集中,熱效率高的優點,火塘的出現豐富了人類的飲食結構,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意義深遠,至今在偏遠的欠發達地區仍能見到火塘的身影。
由於火塘火勢分散,濃煙多,火力受到限製。人們在實踐中發現,三腳石不僅有架置炊具的作用,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控製火勢,使火焰集中,如是“鼎”誕生了,鼎方便移動,炊煮時能搬到室外,以避免室內濃煙環繞。這是人類嘗試解決廚房空氣汙染問題上跨出的一大步,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進步。鼎後來演變成文明和權力的象征。
土灶時期,鼎由於結構問題,在使用鼎進行食物加工人不宜靠近,限製了鼎隻能從事最基本的燉煮。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
在後期的使用中,人們發現用土石把鼎的三腳石圍起來,留一個口接一根煙筒到室外不但能解決濃煙問題,而且熱效率更高,也省掉了炊煮時把鼎搬來搬去的麻煩。如是,土灶誕生了。人們由此告彆了煮食時代,土灶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與城市的發展,在101novel.com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與農村的生活方式逐漸分化開來,城市的人們搬進了筒子樓,爐灶改用磚砌,煤球開始大量應用,但此時的廚房以合用為主,空間擁擠雜亂,鄰裡之間要錯時使用,廚房油煙籠罩,衛生條件很差,使用時諸多不變,改造也較為困難。
101novel.com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住宅中有了獨立的廚房,這一時期的廚房還被貼上瓷磚,極大地改善了使用條件和衛生麵貌,是我國廚房設計中一大轉折點,但限於當時的發展程度,廚房設備很簡陋,鮮有家庭使用吸油煙機,基本僅有灶台和洗滌池。
101novel.com世紀九十年代,吸油煙機開始使用,櫥櫃也由歐洲傳入中國並逐步進入千家萬戶,廚房變得相對整潔。隨著櫥櫃的普及,吸油煙機、嵌入式燃氣灶、消毒櫃、微波爐等現代化電器的使用,人們在廚房的勞動變得輕鬆有趣,但廚房油煙仍然揮之不去。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居住條件的改善,每個家庭成員都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廚房逐漸取代客廳成為家庭的生活中心,但中式烹飪巨大的油煙卻阻礙了這一發展,開放式廚房目前僅在西方國家普及,我國很少用開放式廚房,我國的菜品基本上都是燒油出來的菜,油汙多,用開放式廚房的原因絕不是美觀實用,隻不過是空間狹小的被動配置。
幾千年轉眼一瞬間就能看完曆史廚房變遷,看遠古人的廚房,還有好多我們今天還在用,還有很多落後原始的部落國家依然在用。
就拿我國舉例,中國遠古的廚房,是山頂洞人的石台柴火洞,用幾塊大石頭把柴火圍在地上,將打來的獵物放在馬步紮木頭烤架上,翻轉、烤熟,或者半生不熟,然後共享。
到了河姆渡時期,開始有了泥陶手藝,灶台的造型也由落地石圍,變成了壘放式的泥陶鑄灶台,尤其煮食物的陶鍋,幫助河姆渡人正式擺脫半生不熟社會。這時期的廚房,也不再是柴火洞,而是半開放式、簡陋的石頭與木頭搭建的廚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到了漢代,隨著人們對於建築技術的進步,灶台有了新的造型,廚房裡有了比較全備的灶具,鍋、蒸籠、擀麵杖、蒜錘、飯桌、板凳,包括供奉的灶神灶王爺。廚房的食物,不僅有時蔬,也由風乾的臘肉。
到後來,中國廚房,開始變得特彆講究。廚房的位置,必須符合天人合一、天地定位的理念去建造,比如在四合院,傳統民宅方位坐北朝南,基於氣候環境,躲避北方淩冽的寒風,廚房建造在院內東向,稱廚東。
為何廚房建在東角呢?在古代,廚房被視為是有潛在危險的地方,所以廚東遠離坐北,以防火災、煙氣。那為何不是南方呢,因為院內南角通常住仆人。當然,這是相對比較富裕人家的廚房格調。
大多貧苦人家,沒有專門的廚房,隻在堂屋燒飯,所以就把灶台稱之為堂前。富裕家庭對灶台的稱謂不一樣,叫居灶君,在軍營又有不同了叫夥房。一直延續到現在,農村依然這麼叫。